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徐徐拉开,来自上海的运动员们即将踏上奥林匹克舞台的中央。作为女子雪车项目世界排名最高的中国选手(第11名),应清此次将参加女子单人雪车(2月14日)和女子双人雪车(2月19日)两个小项的争夺,她将承担起为中国代表团冲击雪车项目奖牌的重任;而在男子双人雪车(2月15日)和四人雪车(2月20日)的比赛中,刘蔚、甄恒将与队友们携手挑战世界顶尖高手。
他们只是上海“参与”北京冬奥会的一部分。从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科研助力团队,到大赛火炬“飞扬”、奖牌“同心”、颁奖花束“绒耀之花”,上海在多个领域竭尽全力支持北京冬奥会的运行。
科研与体育专业人才全方位支援
作为唯一一所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的体育类高校,上海体育学院此次共承担了17项“科技冬奥”项目和课题。15位优秀学者牵头团队分别承担脑科学-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装备、数字化诊疗、体能与心理调适、运动项目训练监控技术、兴奋剂检测等领域的课题;由上海体院负责科研攻关的“多模态生物力学运动数据采集与快速反馈技术”,已在中国选手备战跳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U型场地等项目中投入应用。
在这个冬奥会周期内,中国钢架雪车集训队将夏训基地设在上海体育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队伍,上海体院师生团队建立了体能、技术、康复、医疗、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此外,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黎涌明还出任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科研总监。各方面顶尖科研人才全力付出,为中国运动员在冬奥资格赛、测试赛以及洲际杯、世界杯等国际比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提供了帮助。
在北京冬奥会办赛服务保障方面,上海贡献了超过30名裁判和技术官员直接参会,项目涉及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等,具体服务岗位有计时长、裁判、国内技术官员、制冰师、科医保障人员、体育展示宣告员等。
这其中,58岁的国际级裁判边维华已是第四次执裁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担任计时长;在已经拉开序幕的冰壶比赛中,王珏和李凌姝分别担任裁判员和副计时长,制冰师张芷源则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方制冰技术团队的一员,她们仨成为第一批亮相冬奥赛场的上海冰壶人;此外,上海本土培养的体育展示宣告员殷姗姗在五棵松体育中心服务,而刘雨晴、李海军、罗浩等多位经验丰富的国内技术官员则将活跃于各个赛场。
奖牌、花束、火炬均系“上海制造”
2018年平昌冬奥会共产生了102枚金牌,成为第一届金牌总数破百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将继续刷新这一纪录,总共将产生109枚金牌。包括金牌在内的所有奖牌“同心”,均出自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从落料、压印、表面效果处理到最后的包装,每枚“同心”都要经过18道工序、20道检验,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还为此运用了三项自主专利,升级14项技术标准。该公司主任工程师谢欣锐表示,大家最期待的就是看到运动员把奖牌挂在自己胸前的那一刻,“看到运动员们欣喜地抚摸奖牌,看到他们都能喜欢上奖牌,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和鼓舞。”
登上领奖台的每一名选手还将得到一捧象征荣誉的花束,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来自位于上海的恒源祥集团。在全国妇联等组织的支持下,该集团发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编结社团共同参与,其中北京冬残奥会的花束主要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负责完成。作为这次编结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恒源祥绒线编结师励美丽告诉记者,“绒耀之花”共用花束1251束,累计耗费花材共16731支,编结人员中有青年志愿者,也有退休后的阿姨奶奶,“大家用编结的方式,热情参与到冬奥会中来,向世界献上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祝福。”
在今晚点亮奥运之火的火炬“飞扬”,同样来自上海。从最初接下碳纤维外壳研制任务,直至最终承担量产任务,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在这一过程中层层攻关,以解决技术难题。该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透露,从解决碳纤维耐高温、耐燃烧问题,到完成旋转上升的碳纤维丝带飘舞造型,再到将产自全国各地的零件完成总装,这一路走来有多艰难只有团队成员自己才知道,“当‘飞扬’通过冬奥组委检测和第三方验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笑得合不拢嘴。这些天看着火炬传递顺利举行,大伙更是由衷地满足,能为家门口的冬奥会贡献力量,再苦再累都值得!”
作者:文汇报特派记者 陈海翔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沈雷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