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吟方
6月19日,北京嘉德拍卖公司“大观”夜场,黄宾虹的 《黄山汤口》拍出3.45亿。当天深夜,现场的见证者即时用自媒体传出这条消息并附截图。这个来得有点突然的拍卖纪录,惊动了朋友圈,围绕黄宾虹和这件作品,议论随之展开。画家不是陌生人,但大家没有料到今年嘉德春拍由他领秀! 惊谔之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黄宾虹是20世纪最杰出的四大画家之一。只是这十多年来,尽管大家目睹他的画价日趋高涨,与其他三家相比,黄宾虹还没有过亿的纪录,这次一飞冲天,吃惊的或许不单是关心艺术市场起伏的受众,也惊到了艺术市场的从业者。
通过大数据搜索,《黄山汤口》 此前最近一次露面,是六年前上拍一家国有拍卖公司,当时的成交价只是现在这个价格的零头。六年后的今天,同一件作品涨了三个亿。有人翻出 《黄山汤口》 这件作品的著录档案,它曾是美术史家王伯敏所著 《黄宾虹》 一书的附图,当时不甚清晰的黑白图片,证明了它的身份 ——— 流传有绪。有人指出,这是黄宾虹九十二岁时画给知己的,是画家创作生涯中最后的辉煌。作品尺幅大,171×96厘米,这在黄宾虹的作品里并不多见。还有人翻出当年黄宾虹去世后,家属按照遗嘱捐赠作品却不招待见的旧事……
在我看来,这些无论是客观事实还是带有特定含义的表达,仿佛都在证明黄宾虹生前说的那句话:“我的画五十年后才有人懂。”
自媒体快速而且无时限的推送,持续带来由 《黄山汤口》 创纪录引起的各种反应。
“今天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叫黄宾虹的老头儿刷屏了,因为他的画卖了三个多亿。这张叫 《黄山汤口》 的画,可以在北京二环边上换两套房子。”
“一间孤单的危房,二个衣衫褴褛的闲人,三四个断续的溪口,五六丛成林的枯树、七八点迷濛的峦影,十数重密集的乱山……三亿元!”
“当代夜场门可罗雀,近代夜场热情四射……”
无论是调侃还是心情演绎,作为普通人,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能转换成他们面对现实生活情景的关联性表达。
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等了50年之久才换回3.45亿。这大概也是朋友圈中有人要刻意夸张黄宾虹生前的“落魄”和被“冷遇”,用反差来烘托黄宾虹迟到“成功”的原因。
黄宾虹的真实历史,未必像今天“朋友圈”说的那样“落魄”。在那个年代,他是数一数二的艺术界名流,曾担任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的教授,1930年代就是资深的全国美展的审查委员,还是民国体量最大的 《美术丛书》 的策划者、主持人,其“复兴中国现代艺术的贡献”被蔡元培称赞……一部民国美术史,重要的节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和当下的情形不一样,民国时期并不把卖画生意和评价画家好坏混为一谈。傅雷在1940年代后期就预见性指出过黄宾虹的意义。他在比较了同时代及年代稍前的画家后,得出了黄宾虹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画家的判断。后来主持华东美术界工作的赖少其也折服于黄宾虹绘画的博大精深,还有像余绍宋那样的人物,也给黄宾虹极高的评价。曾经担任过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学者马衡,倒是用“落魄画家”称呼过黄宾虹,同样也差评过齐白石。
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卖画的行情”和“好画家”是两个概念,生活拮据与画家精神到达的状态也不是一回事。
黄宾虹的不得时好与在美术史上的意义是两个问题。今天的艺术市场,模糊了这些问题,也聚拢这些问题,最后以一个大家都看得懂的方式呈现。它聚焦的价值,既有同体系不同作品的价值比较,又由作品指向一个明确的货币数字,让黄宾虹的价值提升到一个可以置于当代经济体中进行评价的位置。
黄宾虹讲究内美,和中国绘画史上那些注重自我宣传的画家相比,他显出不修边幅的低调,这和他的画有点相像,没有普通人一下子看得懂的美———黄宾虹追求的美显得古奥深邃,金石气十足。
《黄山汤口》 的3.45亿成交额,有人理解为当代对黄宾虹审美的认同。但换一种角度,黄宾虹只是在21世纪审美转换中获得了一个暂时领先的机会。与其说是他的成功,不如说是美术史的成功。美术史家们几十年的无数次选择,尽管无法改变人们的喜好,但对当代黄宾虹价值的确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这也取决于黄宾虹的艺术史观、艺术追求与作品内在品质。艺术史和我们经历的历史一样,总有上上下下几个层面,翻滚的历史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艺术史也不例外。或许这还可看成是艺术史的“公道自在人心”。
今天的艺术市场远不是买和卖那么简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经济与艺术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也是牵涉面最广泛的地带,牵连着社会多个层面———政教和金融,政策和货币,还有业界的走向,社会背景的一丁点涟漪都会掀起艺术市场的波涛。多少资本演绎出风风雨雨的悲喜故事,有艺术的想象空间、有资本的膨胀和业界的光荣与梦想。
黄宾虹给艺术市场投下的一道虹影,无疑给走向不确定的市场注入了活力。不过,今天领秀的黄宾虹,他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成为影响下一季的样板,或许只有时间才能作出回答。
遗憾的是,黄宾虹的 《黄山汤口》只有一件。
2017年6月26日北京蓝旗营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