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先在郑州街边吃了一碗洛阳面。然后到了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面和洛阳桥,都不在洛阳。
我在文章里写过“华文文学和水墨世界是我的精神故乡”,长年以华文写作,用水墨绘画,因此一年要去数趟中国,走过南方的广州和福建,还包括内蒙新疆等所谓偏远地区,亦曾数次到河南。史称中原的河南,四个号称千年古都的是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之中去过三个,唯一没有机会观光的是洛阳。
四大古都其中先认识的是洛阳,反而与之无缘至今。
很多年前,读到 《事物纪原》 记载:牡丹因为违抗武则天圣旨,被连根拔起,在烈火中尽成灰。武则天怒气仍未消,再一旨令,牡丹被流放到偏远的洛阳邙山去。谁知牡丹一入新土,来年春天,竟然满山遍野绽放。那个年代,马中两国尚无邦交,无法亲眼目睹坚贞顽强的牡丹,心中自有一份向往。
后来也偶遇牡丹。杭州西湖边、开封少林寺山脚下“照见山居”小花园中等,可是都不在盛开的花季,时间不对,有些已经凋萎,有的才刚长出花骨朵,眼见的牡丹不曾绽放出像我心里憧憬的最好姿态。对牡丹更存无尽遐思和美丽幻想。
喜欢水墨画和古典诗词的人的脑海里,牡丹花和洛阳城是划上等号的。
今春到郑州非为看花而去。事情办好之后,一位爱花的朋友盛意拳拳,特别带领南洋来客初见海棠。
南洋不只没有牡丹花,也没有海棠花。郑州竟隆重地为海棠花办一个节庆,叫“海棠花节”,不得不对海棠花另眼相看。初次在现实场景中看见海棠花之美,惊艳不已。之前见过的海棠花都长在文字里。寻觅古代文人在诗词里形容的海棠,感觉文人多夸大。比如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说是海棠花美得叫人舍不得闭上眼睛,要睁着眼睛一直一直看着,怕花睡去,是倒反来说的,应该是怕人睡去看不到花的美丽吧。还有也是苏东坡的“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都说桃花李花多么美,海棠花一开,桃李的姿态即被嫌粗俗,突出海棠的清丽脱俗。也读过陆游的 《海棠》“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不过一枝海棠,气压千林! 这海棠开花的磅礴气势和无边气场叫其他的花都不敢同时绽放了! 黄庭坚的春天颜色是红色的海棠:“海棠院里寻春色,日炙荐红满院香”,色香俱全的海棠花,叫我们格外珍惜在郑州碧沙岗公园的两个小时,丝丝小雨不但无阻游兴,反而叫我们深切感受宋朝陈与义的“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午餐就随便吃碗面,”我说。朋友带我到街边小店“你吃过洛阳面吗?”这不是我第一次到郑州。第一次是2007年参加小小说的金麻雀奖,那时顺便到开封观光。2008年5月再到郑州,携我的水墨画作品参加在郑州主办的“第四届亚洲新意美术交流展”,2016年5月接受邯郸旅游局邀请,和来自四大洲12国二十多位华文作家到邯郸采风,顺便到安阳。来回航班都在新郑机场。回程路过郑州时留宿两个晚上。通常在一个地方住下超过一天,便会向主人要求吃当地特色食物。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当地朋友说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我却是去年才终于有机会品尝这道河南名吃。带我到烩面馆的朋友说,最美味的是羊肉烩面。以羊肉汤下面,在面里头放羊肉,配上黄花菜、黑木耳和水粉条,上桌的烩面旁边有小碟装香菜、辣椒油和糖蒜让客人自由配搭。我要求不加羊肉的素面,入口时发现,烩面的汤是羊肉煮出来的。平日不吃羊肉的人,觉得羊膻味特别强烈。只能说那碗烩面不是不好吃,只是不习惯。
贴心的朋友知我不爱羊肉,特地选了洛阳面。小店真的很小,特色的面却是超级好吃。洛阳面用的是浆水加面条,浆水质量的高低,决定面条味道的好坏。做浆时,先以绿豆或豌豆浸泡,待膨胀后磨成粗浆,过滤后放在盆或罐里一两天,发酵变酸后倒进锅里煮至80度,并放香油及五香粉等调味料。面条下锅后,放盐、葱、姜、花生、芝麻、黄豆、芹菜和辣椒等。基本是素的。才尝一口,即刻迷上这味道。我的赞赏太明显,朋友问我要不要再来一碗,我点头说,想再来两碗,问题是吃不下。这味道太像妈妈春节年初一煮给全家吃的面线糊。问题是,我妈不是洛阳人。父母都是福建泉州惠安人。
5月我受邀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办“2017听香———朵拉水墨花鸟画展”时,去了洛阳桥。洛阳在北方,为什么南方的小城惠安,竟然有一座洛阳桥? 根据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北人南移,到了惠安,想念故乡,建桥的时候,取名洛阳。记得之前听过,泉州话又叫河洛话,河是河南,洛是洛阳,河洛的古语,听泉州南音就很清楚了。
仅一碗郑州街边的洛阳面,一条始建于北宋1053年中国境内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我对洛阳的向往已经不只是绚艳明丽的牡丹花了。
[马来西亚]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