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杭州,农历八月十七,钱塘江大潮汛日,数以万计的市民及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集聚在钱塘江沿岸各观潮点,争睹大潮奇观。|视觉中国
钱塘涌潮,天下奇观。观潮归来,思绪万千。
大海潮汐是月亮、太阳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水位涨落现象,受地形、气象、洪水影响,在某些江河入海口,形成特大的涌潮,其中中国的钱塘江潮、巴西的亚马逊河潮、印度的恒河潮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涌潮。
二十年前的中秋,我曾有缘在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观潮,潮水浊浪排空、翻江倒海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雷霆万钧、万马奔腾的涛声至今犹在耳边回响,难以忘怀。
后来听人介绍,钱塘潮最佳的观潮点,其实并不在萧山,而是在江北岸的海宁。从李白、苏东坡、乾隆皇帝到孙中山、毛泽东,都曾到海宁观潮,盐官镇沿江的“观潮湿地公园”里有乾隆手植的朴树、中山观潮亭、毛泽东观潮诗碑和徐志摩偕友人观潮的雕塑,记载着这一桩桩盛事。如今,“观潮湿地公园”被列入“浙江省十佳美景乐园”之一。以“江南第一世家”闻名于世的海宁陈氏家族,在此繁衍数百年,明清两代更是位极人臣,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陈家位于盐官镇西北隅的安澜园,楼台掩映,古木修篁,与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小有天齐名。
海宁离上海仅120公里,近在咫尺,高铁1小时可达。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为观潮的佳日。今年1月19日,阴历十二月初三,家人相约到海宁过周末,来到宾馆,见出出进进的宾客多为观潮而来,宾馆大门口有一块告示牌,写着:“潮水任性———今天观潮时间1:30,明天1:50,观潮嘉宾请提前40分前往。”
大潮是“一次过”的“行为艺术”,不能“回放”,当天来不及了,决定第二天早早去江边等候。
第二天,预约了一位“的哥”陆师傅开车前往。陆师傅在海宁开车多年了,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观潮的常识:钱塘江从入海口溯江而上沿岸百里都可观潮,但不同地点大潮形态各异,各美其美,乘他的车,可以带我们“一日观四潮”,尽饱眼福。
的哥所言不假,第一个观潮点是一个叫“斜桥”的地方,这一带的古海塘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近年重修,用巨石堆砌,整齐坚固,从纵面看形似鱼鳞,被称为“鱼鳞石塘”、“捍海长城”,足以抵御狂风海涛的吹打侵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江堤,只见钱塘江波澜不惊,缓缓东流,远处传来持续不断的隆隆声。是潮声吗? 侧耳倾听,雷声由远及近,遥望江面,隐隐约约显出一条白练,渐行渐近,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转眼间,潮头已到眼前,浪花飞卷,迎面奔来,雷声大作,震耳欲聋,不待细看,潮头已呼啸而过,向上游奔去,留下一团团漩涡,在岸边旋转徘徊。
的哥招呼我们走下江堤,上车,沿着杭金 (杭州—金山) 公路西行片刻,下车,再次走上海塘,举目远望,只见东边远处江面又渐渐出现一条白练,传来隐隐雷声。啊,我们的车子开得快,已经赶到了潮头的前面。古代西方有哲人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中,可是,我们却两次看到了同一个钱塘潮! 犹如老友重逢,旧梦重温,精彩的画面重新回放,短暂的人生重新开头,凭一张旧船票登上了昨日的客船,此情此景,如梦如幻,真乃人生幸事!不过这一次涌潮的形状却与上次不同,“一线”形的潮水出现了弯曲和倾斜,北岸边的“龙头”走得快,昂首呼啸,喷珠溅玉,激起高高的浪花,龙身和龙尾走得慢,摇头摆尾,缓缓而行。此地的涌潮被称为“龙头潮”。
看完“龙头潮”,的哥陆师傅招呼我们再上车,一路西行,再次赶到“龙头潮”前面,与今日的钱塘潮“第三次相会”。
一日三潮,意犹未尽,的哥又带我们来到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大潮至此,我们与这位“老朋友”第四次相遇。这一段江面,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大潮狂奔不息,突遇大坝阻拦,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随即调转潮头,返身扑向塘岸,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观潮者躲避不及,失态惊逃,发出阵阵惊叫。这就是海宁最惊险的“回头潮”。
钱塘观潮,文献有征的始于汉魏,盛于唐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它激发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凌云壮志、家国情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面对钱塘潮,发出了千古绝唱。
李白说:“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苏东坡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文人看到的是钱塘潮的壮美。
潘阆说:“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张田说:“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英雄、美人想的是荣耀和爱情。
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来海宁观潮,驻跸于盐官镇陈氏的安澜园。他先后写下了数十首海宁观潮的诗,其中一首 《观海潮诗》 云:
跋马指东向盐官,一条银线天际看。
卷江倒海须臾至,迎来底藉江山船。
色犹未睹先闻声,礌硠磅磕鞫砰訇。
徐行按辔揽其状,大哉观矣谁与京。
乾隆是一位狂热的诗人,据说一生写下了43580首诗,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一个人的作品数量几乎与整部 《全唐诗》 比肩。但他的诗大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捉刀代笔的也不在少数,似乎没有一首佳作传世。他的教训倒是足以警戒后人,那就是“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在这方面,孙中山是一个典范。1916年9月15日,雨过天晴,阳光明媚,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与朱执信、张静江等人,乘沪杭铁路线头班快车从上海来到海宁。后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到盐官镇,先在乙种商校 (海宁一中前身) 休息片刻,中午时分从南门登上江边海塘,从占鳌塔到“三到亭”,少顷,见钱塘潮汹涌而至。面对波浪壮阔的大潮,孙中山触景生情,写下了令人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用钱塘潮比喻革命潮流,恰当不过。短短十六个字,高瞻远瞩,铿锵有力,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起,其胸襟、气势、豪情、诗意,古今独步,无与伦比,堪称诗坛的“钱塘潮”。孙中山一生出生入死,屡战屡败,愈挫愈勇,业绩彪炳千秋,临终前还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激励后人。孙中山观潮后回到上海,给接待他的海宁地方人士写去了感谢信,并应邀为观潮亭题写了“猛进如潮”的匾额。如今,海宁市把“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确定为海宁的城市精神。
据地方志记载,毛泽东也曾四次到钱塘江观潮。1957年9月11日来盐官七星庙观潮后,毛泽东回到刘庄宾馆写下了 《观潮》 七绝一首: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短短一首七绝,展现了革命家和诗人的本色。
登高观潮,临海听涛,愿观潮者缅怀前贤,继往开来,猛进如潮,再展宏图。
2018年1月26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