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景美,城在山水中,人在画卷里;松江情长,看山思流水,触景溢乡愁。因此,萌生一个小小心愿,想寻找到一幅标注有苏杭与松江山水共振点位的文化脉息图。寻找了很久,似乎找到了一些脉息点,但江南烟雨朦胧,始终难以美丽邂逅那道连点成线的雨后彩虹。所以,至今仍在不遗余力地追寻,希望从山脉水脉连动的人脉文脉中,牵出江南脉动与心脉搏动同在的一条文化线路。
▲ 佘山
人往高处走,我往九峰行。按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就从哪里开启的一般规律,遥想距今五六千年间,马家浜文化先民最早点燃了今上海境内九峰周边地区的人间烟火,创造了崧泽文化,后又相续良渚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中原龙山文化先民千里迢迢越过长江,来到江之南的九峰地区择广富林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创造了外来移民文化特征鲜明的广富林文化。至此,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山水,在《礼记·王制》所说的“东方曰夷,南方曰蛮”的史前时期,最先融入了黄河与长江文明撞击融合的涛声。叩问初心,无论是作为自然地理概念的江南,后来嬗变为江南文化,还是由上海县城发展壮大起来的近现代上海大都市,从古到今,移民文化的推动作用如山高水长,一路牵手诉说此刻与永恒。追根溯源,我们对广富林文化遗址更加肃然起敬,因为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松江广富林载誉上海移民文化之根。
▲ 天马山“三高士”墓
江南宁静处,心灵休憩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又登天马山,不是去看夏花之灿烂,而是去品秋叶之静美,故去了天马山东麓的“三高士”墓园。“高士”,泛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天马山“三高士”,系元代浙江诸暨人杨维桢,钱塘人钱惟善,华亭人陆居仁,其中以元末文坛领袖杨维桢称首。他们三人生同游,死共眠,是一段人生情缘,更是一个传世佳话。若问他们三人死后择天马山东麓安魂是否身前有约?回答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不过,猜想起来可能与天马山旧称干山的情怀有一定关系。
杨维桢晚年寓居松江,著《干山志》云:“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他在山上筑“看剑亭”,以求干将剑。然而,就像中国古老的文化起源于神话类似,干将、莫邪铸造双剑的故事原本就是个传说。但杨维桢笃信干山有奇,且矢志不渝,直至终老埋骨干山,甘愿化作守护中华“剑神”的一代英魂。我在天马山“留云阁”上相望斜度接近7°的天马山斜塔,很像似一柄横空出世的宝剑刺破云天。想那晚年优游于江山风月的杨维桢别号甚多,如铁笛道人、梅花道人、梦外梦道人等;又思佛道两家兵器有别,“墨洒幽香抒剑胆,琴弹流水映心声”,大凡是入道之人将人生旅行视为修行的一种体验。
怀想干山因干将得名且后称天马山,心绪随之驿动,如天马行空般腾飞起来。旅游不只是行走,当行者身心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时,便会同频共振,进入一种志之所趋的诗意境界。我在高冠九峰的“沪陆之巅”眺望远方,心生翅膀,感怀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刻一路文化记忆:从江苏苏州的干将、莫邪路出发,相接松江干山,并与浙江境内的莫干山遥相守望。这条载誉干将的江南文化线路,让我在山一程、水一路的偌大寂静里,听到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之音跌宕起伏,剑气浩然,剑魂激荡,穿越时空,一路谱写山水铭记英雄、英雄魂系山水的史诗乐章。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令人感怀畅想。我不知道是江南山水滋养了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还是以技能见长,守业敬业,以文化定义精致生活品质的工匠精神,让江南山水显得更为灵动妩媚,美中见美;我只知道,有一些事虽已久远,但经过历史的涤荡反而历久弥新;有一些人虽已离去,却是仰望江南文化星空里的价值坐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真正活过一回的人,就有无愧于山水养育且喜山乐水的人生精彩。
翻开1934年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其中收录历代松江美术家多达586人。从这一数据中看出,江南山水与松江书画艺术脉息水乳交融。松江书画和书画理论成就最高者,当推晚明中国书画巨擘董其昌。在阉党揽政时期,董其昌是个既善于规避政坛风险又与山水亲近、静观世变的智者,其游历江南山水的行迹,本身就是一幅集艺术鉴赏、书画创作和以文会友等丰富内容为一体的江南文化游历图。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出自董其昌《画旨》中的一段精辟论述,道出了山水传神的根源所在,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气候温和、山水秀丽的江南,不仅孕育山水阴阳和谐之美,而且涵养富有江南脉动的笔墨意蕴。一生画山水的松江董其昌,主要美学思想是追求“自然平淡,天真烂漫”意趣。其书艺所呈现的“淡雅清秀”面貌,具有以妍美见长的典型南派书风;绘画则追求“气韵生动,山水传神”。气韵生动,从何而来?首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次是“胸中脱去尘浊”,亦即从营营苟苟的私欲中解脱出来,在山水精神观照下,洗涤净化心灵,以得庄子所说的虚静之心。如此,山水自然而然地与主体精神融合,以臻境界升华。当自然山水变为心中山水之形意,则“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鄄鄂(形状之意)”。此时笔墨挥洒,“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可见,山水传神的根本,不在于绘画技巧,根本在于艺术家的心灵净化。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部分)
话说开去,感悟由苏杭脉息浸染的松江山水画卷,底色是人心,底蕴是精神,故而景美、画美、气韵美。松江山水的魅力,不仅能从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中看出,尚能从元末画家黄公望、倪瓒、王蒙等人亲近松江山水的心路旅程中得观一二,如黄公望在松江横云山筑“黄公庐”,游览九峰而作变平淡为神奇的《九峰雪霁图》,以及元至正十年(1350),在《富春山居图》画卷之末跋文署名“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等,笔起笔落,都透出了江南山水脉息,连带松江山水记忆。此外,《富春山居图》辗转流传于历代收藏家手中,又呈现出了一条江南收藏文化线路。例如,《富春山居图》先为无用师郑樗所有,明成化之前,曾为吴门沈周所藏,明隆庆年间流入无锡谈志伊手中,明万历年间又为大画家松江董其昌收藏等。这条收藏流传线路,最后相牵两地博物馆,一是浙江省博物馆,一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并上演了一场360年后“双卷”合璧的好戏,即2011年6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首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真乃山水合璧天地情,文化相连中国心。
沿着苍茫的水路追寻,又可见松江与江浙有多条通达的路径。且不说从松江大仓桥下启运漕粮的船队,经江浙水路由南而北,帆影如朵朵白云飘逸在浩阔的水路上,载誉“苏松赋税甲天下”;也不说松江陆润玉诗才出众,被苏州鸿儒沈贞吉“延为西席,训其子周”,为吴门画派沈周的私塾先生;仅说明代有两位女子,在江南诗学的百花园里身披朝霞,吐露芬芳。她俩便是松江陆润玉之女陆娟和尺牍自署“云间柳隐如是”的柳姑娘。陆娟写过一首《代父送人还新安》诗,最后两句令人叫绝,诗云:“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诗题中的“新安”,即今浙江省的新安江一带。
▲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读陈寅恪著作《柳如是别传》,很容易触碰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因为故事真实,情感真挚,诗意走心,尤其是柳姑娘勇于挑战封建传统、张扬个性自由的情感流露,让后世得观一位三百年前的奇女子,游历江湖,画舫为家,傲立船头,破浪而行,一路诗情澎湃,诗花飞扬。这位奇女子身前曾与两位大诗人真诚相爱,一位是“明诗殿军”陈子龙,一位是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柳姑娘先与松江陈子龙相爱一场,既有芳心如得春风化雨的诗情飘逸,又有花好月难圆的伤春感怀。读陈、柳诗草,感叹在晚明江南诗坛上,以陈子龙为领衔,以“几社”为根底的“云间诗派”,由于柳如是的加入,山呼水应,一期一会,彼此唱和,折射出更为浪漫高华、韵致空灵且有感而发的“诗缘情”波光。由此,我们进一步看到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创作思想光照千秋。此外,《柳如是别传》中呈现一组关联度很高的地点地名:碧霞宫凤城、嘉定莴园、松江南楼、我闻室拂水山庄。这组有助于深入探寻江南女性诗学背后故事的地点地名,又串连起一条诗意栖居、美感江南的诗学路径。
你在看风景与风景在看你的辩证关系提示我们,作为生命之母的山水,是有生命呼吸的。所以,看风景应有情感交流才是,否则就是“傻”看风景,大煞风景了。看风景尤其是人文风景,知道是什么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看出自己的想法来。《松江县志》记宋代方塔,曾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就是这座古塔,美得让人越看越有想法,于是有了相传故事《方塔的传说》。相传,当初为了造一座江南美丽无双的塔,兴圣教寺主持请来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匠人。老匠人一生造过许多塔,这次,为满足塔主要求,游历了全国很多地方,观摩了众多佛塔,画过多张塔型草图,但无一能令他满意。一天,老匠人外出回家,见女儿在灶边烧饭,随口叫了一声。身着长裙的女儿应声转过身来,老匠人眼前一亮,又叫女儿原地转了一圈,越看越美,美出灵感,随手画出了亭亭玉立的方塔形状。
由松江方塔想到杭州雷峰塔的文化影响力远在方塔之上。究其原因,大凡是有高人看后产生了比方塔传说更为绝妙的传奇说法。笔者不知道更为久远的传奇故事是什么,只知道明代冯梦龙的集子里收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其后就是清代王图珌创作了戏曲剧本《雷峰塔》,再其后有了戏曲《白蛇传》和当代热播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传说或传奇,一旦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则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强大文化推力。正因如此,杭州西湖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成为杭州的一座具有江南文化高度的闪亮坐标;而玲珑的松江方塔虽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但因承传美丽的翅膀飞得还不够高不够远,故文化影响力难尽如人意。不过,据《松江县志》记,擅长戏曲创作的王图珌,是清松江府华亭县人,雍正六年(1728),任杭州府同知,所创戏曲作品颇丰,“其中以《雷峰塔》流行最广,此剧所写白蛇、青蛇故事,为今日流行的《白蛇传》最早剧本。”
苏杭山水美,连动松江风光一起美。谚传“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的是杭州西湖。“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天公作美,山水载誉神话传奇的风景同样在松江呈现,如天马山、凤凰山、白龙潭、龙兴港等,可谓“上源天日,下委海王,龙飞凤舞到松江”。
据说,北宋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曾任杭州知州,作《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景祐元年(1034),唐询任华亭县令,写出了《华亭十咏》(组诗),宋神宗时任宰相且是苏东坡政敌的王安石读到后有感而发,作和唐询《华亭十咏》(组诗)。唐询与王安石《华亭十咏》中的第六咏同为《陆瑁养鱼池》。据《三国志·吴书·陆瑁传》记,陆瑁,字子璋,陆逊弟,“好学笃义”,吴选曹尚书。从辈分上论,陆瑁是陆机、陆云从祖,即叔祖父。据清嘉庆《松江府志》等记:“旧西湖在府西南二里”,郡城西门外,又称瑁湖,为晋陆氏养鱼池,池旁有唳鹤滩,相传为西晋陆机、陆云养鹤处。由此得知,古代松江也有西湖,名“旧西湖”。
综上所述,源自苏杭而来的松江山水记忆,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连点成线,活现出连通江南的一条条文化线路。就是这条蕴含江南文化秉赋和气韵的精神纽带,让人在烟雨朦胧的故园旧梦中,又见云间呈现的一道道雨后彩虹。行走在这条文化路径上,思如潮涌,想到以下几点:一是由北而南的广富林文化先民,无惧于长途间的困顿颠踬,千里迢迢,追梦而来,不为别的,就为心中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二是美传干将之名的路和山,让人感悟经过岁月洗涤打磨的大国工匠精神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放眼今日之中国江南,大道终致远,海阔纳百川,正在丰厚的文化基底上追求卓越,让一切“文化+”成为可能,这就是创新;今天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正以文化定义城市生活,在细微处下功夫,在精致处见成效,努力把简单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三是中国乃诗的国度,江南美感很大程度上是由诗的意象烘托并表达出来的。所以,继承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诗意与美学,诗情与画意,诗风与民风涵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传承上的延续性。四是江南山水相连,波动吴文化的秀丽温软,越文化的清美轩琅,而“上善若水”之精神,早在两千年前就成了中国人的信条:“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强而不霸利天下。”当下,和美的江南文化波浪正力推上海这条巨轮承载新的历史使命,高扬风帆再启航。五是从苏杭山水脉息传感松江的往事中看到,因江南文化有着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因传承,故能凝聚起负笈所至、文以载道、人心所向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力量。
来源:“人文松江”微信公号
编辑: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