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一边是代表着明天的科技企业厂房,另一边是则承载着昨天的一处文化故居,如此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引人回味的画面即将出现在浦东航头镇。
坐落在航头王楼村西傅家宅的“傅雷故居”今天启动修缮工程。这座老宅明年将获得“重生”——复原傅雷出生、内堂、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设置傅雷一生、傅氏家教家风、傅雷家书等陈列馆,成为傅雷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08年,傅雷先生出生在航头镇王楼村。整座傅家宅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末重建,占地约1500平方米,原有房36间,较完整地保留了晚清时期建筑风貌。现存大木构架制作规整,用材规范,举折平缓。尤其是,前厅开间和院落的布置,在现存同期建筑中较为罕见,是研究当地晚清时期地方民居建造技术和手法的重要实物例证。尚存的房屋依然保存着浦东地区传统的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已列为浦东新区文物点。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告诉记者,经过对故居的实地勘察和建筑形式空间布局的详细分析,整体的院落和建筑保留了浦东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此次修缮将主要修复故居的主体建筑,恢复院落和围墙的原有空间格局等。在物理结构加固的基础上,重新的陈列布展就将围绕文脉传承和历史展示。”
傅雷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翻译了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法国重要作家的作品三十四部。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据航头镇镇长郭嵘介绍,傅雷故居修缮后,将复原傅雷出生、内堂、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设置傅雷一生、傅氏家教家风、傅雷家书等陈列馆。通过场景复原和陈列馆,领略傅雷先生赤子的世界,给人们留下对“赤子”的念想,并成为傅雷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李静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