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是上海的性格,上海以此为荣,并努力放大这种特质,追求“精细极致”。2018年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都能以此作为注解。
观光客如果到访秋日上海的小马路,想必会在“落叶不扫”的街景中留一张照,或者扫描某幢被精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二维码,和旧时光打个照面;上海人今年存储了许多新的集体记忆,琐碎到垃圾分类,“常规”如迎战台风,夺目莫过于进口博览会,全体市民享受精细服务,也创造精细服务;上海企业必定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年度词汇印象深刻,在全城“店小二”的服务下,市场主体刷新了他们对城市营商环境的认知。
不论是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还是管理城市,上海总是试图透过服务对象的视线审视自己。围绕服务对象的感受度和体验度,富于创造地“用心做事、用情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8年下半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先后来到上海。
11月27日,上海市政府与百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8月20日,上海市政府与腾讯公司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8月16日,上海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2015年上海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第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的新一轮合作。
进入互联网经济“下半场”,上海携手互联网巨头,布局前沿领域、高端产业,既欢迎它们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物联网、新零售等增量业务放在上海,更希望它们吸引集聚更多上下游优秀企业,推动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上海对它们有着同样的承诺: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力打造“一网通办”平台,为各类企业在沪发展提供更优服务。这不只是说给BAT听的,更是上海对全市企业一贯的服务态度。一流营商环境是上海的号召力、生产力之所在,是吸引创业者和企业家,培育业界精英和创业英雄的重要砝码。
自去年底以来,上海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如成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等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店小二”之姿,深入市场主体开展“大调研”,瞄准重点环节,找准问题症结,回应企业需求。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开办企业时间从去年的22天缩短到了今年的5天。统计数据表明,全市90%以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能够做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但是,“店小二”们仍在自我加压。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打出“无人政务大厅”理念,把原来“8小时服务”改进提高为“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聘请八位来自企业、招商公司等的人士专职“找茬”,针对“一网通办”线上线下办事流程、窗口服务等找问题、提意见。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海追求的“精细极致”就是那个“更好”。
“绣花”是创造性的手艺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一比喻触及了上海城市的自我认同神经——上海人习惯精打细算,上海制造素有精工细作的名声,以“细心、耐心、卓越心”自勉的上海,在任何事情上都颇有些“绣花精神”。
去年有市场机构举办2017“中国游客心目中最安全的目的地”评选,中国得票率最高,获得67%的游客投票。而在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十大城市榜单上,上海排名第一。这符合很多人对上海的印象。安全是上海任何时候都丝毫不敢懈怠的,沪上政府部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安全是‘1’,其他工作是‘0’,没有安全,后面的‘0’再多也无用。”
提出要“努力成为全市安全程度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区之一”的长宁区,2017年辖区1011个住宅小区有83%没有出现一起入民宅盗窃案。这个成绩足够漂亮,但长宁区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今年继续加强技防、物防、人防,对高发案小区“挂牌攻坚”,绘制“偷盗地图”,布防重点区域,根据发案时段制定社区“巡逻防控路线”。截至今年11月,入民宅盗窃“零发案”小区比例升至93.5%。
精细化管理,拼技术、拼耐力,更要拼智商。“绣花”说到底是创造性的手艺。耐力是为“精细”保底的基础,但要作品出众,还得看创造力。城市管理如此,公共服务同样如此。
纵观上海市民关心的“老、小、旧、远”等民生事务,过去一年每个出彩的“作品”,在创造性上都值得书写一笔。比如,在公共服务资源日益丰富的养老领域,上海创设养老顾问制度,帮助老年人精准遴选、量身匹配服务项目;在旧区改造方面,“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的旧观念转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新理念,并在很多建筑、马路、街区落地,创造全新的城市空间。
富于创造是我们的实践要求
“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发展取向,富于创造是我们的实践要求。”本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以“富于创造”作为主题词,“上海这座城市,应当到处是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干部和群众,应当充满了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神奇的科技、震撼的工程。”
“精细极致”是“富于创造”的表现之一,它意味着用心做事、用情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感受度和体验度。它要求党和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注重从群众、基层和企业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更大力气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市民都分享到发展红利。
12月24日举行的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把人们的视线拉回过去,重温创新创造的基因如何融入上海城市血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艰辛探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激情澎湃,新世纪头十年的克难奋进,到如今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这40年的伟大历程铸就了上海的城市品格。
上海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开埠。但只要富于创造,它就是年轻的,风华正茂的,必能“以新的不凡创造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发展再突破,奋力创造激荡人心的上海发展的新传奇”。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