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你的垃圾分类了吗?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清晨,崇明区向化镇齐南村宅前屋后、田间地头会响起嘹亮的“小喇叭”。这是村里76岁老党员张丕家和30多位热心村民组成的“田间小喇叭”志愿者队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平时,这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志愿者更多是以身教口传的形式,向村民娓娓讲述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最近,向化镇基层治理知名品牌“田间小喇叭”志愿服务宣讲团正播出当下“最强音”——垃圾分类。青年团员宣讲员、各界志愿者、村庄保洁员、乡贤、热心村民、中小学生、亲子家庭等都成了义务“小喇叭”,纷纷通过有线广播、实地巡讲、上门宣传等形式,走进村居民中间,为垃圾分类奔走鼓呼。
“苗苗小喇叭”自制垃圾分类节目全镇播送
一直以来,“田间小喇叭”志愿服务宣讲团广邀社会各领域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到群众之中宣讲党政方针、民生政策、各级政府中心工作等内容;还广泛号召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乡贤、好人好事楷模、劳模等,言传身教传播正能量、暖动力。从2017年初开始,“田间小喇叭”宣讲中最热的“关键词”非“垃圾分类”莫属。
一直很受村居民喜爱的向化镇文广站有线广播是“田间小喇叭”最主要形式之一。全镇1万多户居民中,最多时曾有约九成人家接线入户,每天通过有线广播喇叭收听新闻、音乐等节目,现在仍有4000多户人家通过这一渠道了解国内外新闻和各类民生政策等信息。近两年,工作人员围绕垃圾分类下足了功夫,主播从群众生活中的趣事取材,用轻松活泼、接地气的形式录制节目,每月至少播放两期,使垃圾分类成为坊间热聊话题。
据向化镇党委委员朱敏煜介绍,5月上旬,首批“苗苗小喇叭”——向化镇小学和中学校广播站的小主播们,将到文广站录制垃圾分类节目后向全镇播送。以后,学生将担任文广站的“编外小主播”,在课余自制生活垃圾分类广播节目;镇上所有亲子家庭都可以录制生活垃圾分类广播节目,参加评比和播送。所有垃圾分类节目还会在“人文向化”官方微信等平台推送。
用崇明话“围炉式”座谈垃圾分类
“田间小喇叭”宣讲垃圾分类的骨干力量,是全镇各条战线的60多名青年团员。90后张嘉奇是向化镇市政市容所工作人员,也是宣讲团主要成员之一。2016年至今,他已宣讲了约200场,其中近七成是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足迹遍及全镇12个村居。“刚开始,我以为来听讲的人越多、辐射面越广越好,其实这种‘大会式’、放PPT幻灯片的宣讲没有‘围炉式’互动聊天效果好。”张嘉奇摸出了宣讲的门道和诀窍,场所一般会设在村里的修身睦邻点,邀约十几位村民。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不会有压力。
“今天,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大家聊聊生活垃圾分类,大家有分类中的困难、疑问,都可以告诉我。”一入座,张嘉奇会先和大家拉家常,问候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继而直切主题。村民往往积极互动,提问题、谈感想、出主意,气氛很活跃。曾有村民在宣讲会上坦言,垃圾桶太小了,不够装,张嘉奇顺势宣讲分类、减量、卖可回收物的窍门;有村民反映,村里小路上掉落的枯枝没人收拾,张嘉奇立即联系村镇各级环卫单位,落实人员和责任。“宣讲员一定要守信用,老百姓提出问题和疑问要准确及时回复、反馈,这样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
凭借地道的崇明话、精选的适合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平易亲近的“围炉式”谈天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张嘉奇在村民中间有了不少“粉丝”,每场宣讲的人气都很旺。“全镇12个村居,青年志愿团一个月平均要去宣讲一轮,一轮接一轮地去巡讲。”张嘉奇介绍,青年团员还会不定期地去早市摆摊,宣传垃圾分类;联合妇联、科协等部门开展知识问答等活动;在村居发布垃圾分类倡议书,邀请村居民签名参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最近,他们正在研究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摘编契合村民日常生活的重点内容,打算开展新一轮巡讲。
30多位70多岁退休老人坚持做流动小喇叭
向化镇有42个村居修身睦邻点,这些也是“田间小喇叭”的宅头宣讲点。村里的乡贤、热心村民志愿者、村干部等都会在睦邻点或上门宣讲垃圾分类。其中,最活跃的就是张丕家老人和村里30多位老人组成的村级“田间小喇叭”垃圾分类宣讲队。
张丕家退休前是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坚持义务帮村民量血压、传授健康保健等知识,还把家里一间房子腾出来作村里的睦邻点,对大小公共事务十分尽心尽力,一年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去年年初至今,他全身心扑到垃圾分类上,不仅自己在家认真分,还把分类知识编成顺口溜,带着一群退休村民志愿者,身着统一马甲,手持预先录好分类内容的小喇叭,一边走一边播放;沿着河道和道路捡拾白色垃圾、烟蒂等垃圾,帮村民清洗门口的垃圾桶,上门宣传、指导垃圾分类。
分类刚推行之初,有村民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怪张丕家和志愿宣讲团“多管闲事”,他便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摆事实、讲道理。“有次遇到一位阿姨不肯分类,我告诉她,如果干垃圾偷偷混进湿垃圾,会搞坏处理机器,打掉机器的牙齿、弄痛它的肚子,生产不出像肉松一样的有机肥了,影响处理厂的订单和销量。”阿姨被一番话逗乐了,答应自己和家人都会仔细分类。
“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垃圾分类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这一关必须闯过去;生态岛建设也必须做好源头分类,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当兵多年的张老伯说话铿锵有力,富有激情,“‘田间小喇叭’还要继续,我们要发挥余热,为垃圾分类和生态岛多做实事。”
严格规定播放时间尽量不扰民
为了传送“田间小喇叭”的声音,向化镇还在农村地区67辆清洁车上安装小喇叭,并提前录好音,每天7时30分-10时、16时-18时,在收集员骑车上门收集垃圾时循环播放,以尽可能多的形式不间断地宣传分类知识。
朱敏煜介绍,全镇有3万多人口,其中约87%是农业人口,接触信息的渠道有限,“田间小喇叭”借鉴过去村里的高音喇叭模式,把垃圾分类等知识和政策送到农户家;小喇叭传播和更新速度很快,内容不打折扣;口头入户宣讲时还能倾听农户意见,解决农户困难,互动效果好。
记者了解到,为了不扰民,向化镇“田间小喇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播放时间段固定,且周末和节假日不播放,以防干扰休息的村居民;各村的流动小喇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尽量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作者:李静
摄影:邢千里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