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肩负着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前行的重要使命。自去年年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以来,三省一市本着“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区域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各重点领域合作呈现出多措并举、多维深化、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
“基层经验”一个个涌现
一个多星期前,长三角“一网通办”项目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悄然启动新入口,开始试运行。很快,这个平台就能向区域内公众和企业提供“无感漫游”的政务服务,各政府部门也可以在区域内其他政务服务门户上“开出分店”。
这一重大创新举措,从实际启动到试运行,只有短短一个多月——3月底,随着国务院相关要求的明确,三省一市马上形成“联合部队”;每周,这支超过40人的团队有过半时间集中在上海大数据中心攻坚,先后协调召开30多场对接会,以极高效率实现从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到数据共享、系统联调的成熟与落地。
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推进,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机制的成熟。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按照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部署,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许多具体业务部门、下级地区都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各自需求,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文章”化为一个个极具操作性的“基层方案”“基层经验”。比如,在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地市去年9月组建“联席会议”,各自派出工作人员,在上海松江区集中办公。大家打破地域限制,“交叉组合”形成多个工作组,对外只姓“G60”,服务只为长三角。短短半年多,一体化全面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G60品牌。
在环保领域,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兴市正以淀山湖及周边水网为纽带,形成跨区域环保联动机制。今年元旦之后,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沪签署协议,将合作推向新阶段。在新的合作框架中,三地不仅将联手治污,更化被动为主动,将生态环境工作重心向前道迁移,未来将联手制定跨区生态环境规划,开展产业项目清理,探索跨省生态补偿等。
此外,在产业合作、金融风险防范、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食品安全等许多具体领域,上海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与江苏、浙江、安徽相关方面打通对接渠道,使得区域一体化合作发育出丰富的“毛细血管”,更好滋养一体化合作实践。
“篱笆与屏障”不断被拆除
打破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屏障,推进区域内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的一体化,这是长三角“一盘棋”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在各种“一体化”项目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受到普遍关注。我们注意到,过去一年,在交通领域,省际断头路正在被打通,首批17个项目中,一条已通车,15条正火热建设;能源方面,“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越江管廊已贯通,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长三角能源保障水平;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打通了全国第一个跨省5G多方视频通话,并就推进数据共享、5G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标准化等部署了大量合作项目。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仅能整体抬高长三角的福利水平,也有利于为区域人才合理流动奠定基础。过去一年,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使异地就医更方便。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去年以来,沪苏浙皖签署多份文件,明确要在高教、普教、职教等领域重点启动一批合作项目。
各种有形无形的“拆篱笆”行动中,最重要的当属建设统一市场体系。去年以来,沪苏浙皖不仅就建立开放融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形成重要共识,更有大量项目启动试点:在G60科创走廊,相关城市和地区携手编制产业地图,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推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在政府监管方面,长三角正借助信用评价这一手段,扫除跨省监管盲区,“信用长三角”网站已披露近万条涉环保处罚的失信企业信息,100多家银行对其开展联合惩戒。
“创新多城记”提升经济韧性
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凸显绿色发展价值——过去一年,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进展,区域经济的厚度与韧性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骨干企业上海华虹集团正快马加鞭,在无锡新建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预计上半年可以完成土建,年内将启动试生产。作为华虹集团首次在上海之外布局的重大项目,它将显著提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芯片版图中的影响力。
过去一年,长三角有不少重量级先进制造业项目完善了跨区域战略布局——上汽集团浦口基地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线目前已建成投产;苏宁集团在安徽、浙江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并在长三角开设2000多家智慧门店。中小企业也同样在尝试开辟跨区域经营的“新跑道”,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尝到了“多城记”的甜头。
与产业一体化相伴的,是研发领域的合作。目前,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长三角正在推进上海光源、蛋白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化发展、开放共享,实施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对接“国家2030”重大项目。同时,也积极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建设,其中,“长三角大型仪器网”已整合区域内2.6万余台总价值超过307亿元的大型仪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涵。去年以来,长三角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沪举办等为契机,着力开展联防联控,完善区域环境合作与应急响应机制。同时,三省一市同步提高污染物减排控制力度,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已执行更严格的车用汽柴油标准,所有港口都收紧了船舶废气排放标准。数据显示,此举收效明显,去年沪苏浙皖41座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降幅达到10.2个百分点。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