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特地赶往奉贤南桥,去听由“趣野科普俱乐部”组织的一场科普讲座分享——“在阳台上拍摄星空大片的人”。
在阳台上拍摄星空大片?是的,就在自家的露台上。主讲人也是拍摄者,是国内一位资深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徐卫斌先生,他就住在南桥。10几年里,他一直以自家露台为主要基地,拍摄星空照片。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徐卫斌拍摄的令人震撼的“星空大片”:
猎户座马头星云。拍摄于2017年12月奉贤南桥家中露台。
M27狐狸座哑铃星云。拍摄于2017年7月奉贤南桥家中露台。
NGC2239麒麟座玫瑰星云中心。拍摄于2017年2月奉贤南桥家中露台。
IC5070鹈鹕星云。拍摄于2015年9月奉贤海堤。
IC1396象鼻星云。拍摄于2015年10月奉贤海堤。
M33三角座漩涡星系。拍摄于2015年8月浙江安吉天荒坪。
M51猎犬座漩涡星系。拍摄于奉贤海堤。
出生于1973年的徐卫斌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但在国内的天文爱好者群体中,老徐颇有知名度。他自小就对天文有强烈的爱好,从80年代起就已开始自己学着制作望远镜,坚持观测天象。当时天文爱好者杂志上的重要天文科普文章,他几乎都能背下来。
1993年,徐卫斌在一本天文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业余天文爱好者的最高境界是天文摄影”,这让他开始萌发了搞天文摄影的兴趣。到了2006年,徐卫斌花了7000元购置了Bosma102折射望远镜,又花7800元在香港购置了赤道仪,接上飞利浦740K摄像头,正式踏上了天文摄影之旅。这些年来,一代代摄影设备更新换代,始终没变的,是他对星空无限的热爱。
一开始,徐卫斌常去奉贤海堤去拍摄星空。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通常要在野外熬一个甚至几个通宵,并且还要忍受蚊虫、寒风、睡意、雨雾、孤独的骚扰。即便如此,还有很大可能无法成片。除了毅力之外,你还需要了解各种天文知识,知道什么情况能拍片、什么情况不能拍片、什么情况有特殊的天文现象。除了天文知识外,还需有娴熟的摄影技巧和独特的构图眼光,知道天文摄影参数和普通风光、人文摄影的区别。
徐卫斌在户外拍摄星空工作照。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天文器材渐渐齐全,徐卫斌认识到,相对野外拍摄的机动作战,在城区可以固定一点拍摄。固定拍摄的好处是可以精确校准极轴,减少导星误差。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和光害斗争,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曝光。只要天气允许,可以连续数天长时间的曝光,提高照片信噪比。在自家露台拍摄时,他的最高纪录是累计30个小时的曝光。不过,因为地球在自转,星空也无时不在旋转,极轴准确就成了露台拍摄的前提条件,需要熟悉“漂移法对极轴”。
10几年的积累,在国内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中,老徐的硬件已达到主流靠前的水平。他表示,自己能拍出较满意的天文照片,主要靠两点:一是天文观测没中断;二是器材相对比较全。
徐卫斌并不是专业天文摄影师,但他的作品却屡屡在天文杂志上发表,还经常撰文分享自己的摄影技巧。他最近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发表了《艰难的星光——如何在城区拍摄深空天体》一文,下面摘录几段:
生活在上海的南部郊区,这里光害严重,算上时常光顾的雾霾,平时目视能看到的恒星也就是轩辕十四、大角星这样的一等星,北极星在良好大气透明度时隐约可见。我的拍摄点固定在自家二楼的露台上,这里紧挨着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街边路灯直射望远镜,道路两边商铺林立,各种灯光令人眼花缭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极度不适合深空天体的拍摄。
那么就是在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的环境下,经过长期摸索,我觉得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还是可以进行深空天体拍摄的,并且拍出来的作品有时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当然和野外高质量环境拍摄出的作品相比,城区的环境下,更多的是“拍到”,即记录到目标主体及主要细节。如果说要“拍好”,那么意味着拍到更多的细节,更丰富的颜色信息。在城区及那些光害严重地区,用高质量的标准来要求显然是不实际和有失偏颇的。我们只能是在有限条件下做到最好。
在光害严重的城区,每一束星光都显得那么微弱和来之不易。为了自己的追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和那些人造光源做斗争,记录下点点星光。希望这篇文章能给那些有志于天文拍摄却又身处光害严重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一点启发,同时也致敬那些还在坚守,还在城区拍摄的天文爱好者。
这位坚持“在阳台上拍摄星空大片的人”,不仅启发着有志于天文拍摄的天文爱好者,也让我们记起,头顶上永远是那璀璨的星空。
作者:薄小波
摄影:徐卫斌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