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不同,乡村振兴工作能否找出共性?在奉贤区和崇明区两个经济相对薄弱村挂职的两位驻村指导员,通过系列调研探讨得出结论:虽然需要因地制宜,但实现农村人居模式和社会发展新变革,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的课题。
2019年市委决定抽调一批机关和国企优秀干部到本市郊区经济相对薄弱村挂职驻村指导员,助力推动经济相对薄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首批65名市派驻村指导员于6月中旬奔赴各区开展工作。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康梦欢,来自上海国际集团,她同时兼任奉贤区驻村工作组宣传委员。一次在交流工作的时候,她和来自静安区司法局负责崇明驻村工作组宣传工作并在崇明区三星镇协进村担任驻村指导员的薛文同,谈到各自村的发展,脑海里同时出现了一个困惑:会不会因为各村地理的位置不同,或者陆地岛屿的不同,两个村会有不同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于是两个指导员就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系列调研探讨。
康梦欢和薛文同积极开展了对两个村的调研。他们走村串户,走访农民,和村委会干部一起交流,走访上一级镇政府的有关部门,就两个村的党建,人居,人口,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信息进行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奉贤新叶村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集中居住,全村共有四个集中居住点,但是通过走访发现,集中居住点约有一半的房子是被村民租给了外来人员居住,给村委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比之下,崇明协进村农户还保持着农村原来的自然分散居住状态,村民沿河和农田居住,路上遇到几乎清一色老年人。两位指导员对调研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比对推论,得出了一些既有相同又有差异的结果。通过数据对比,他们又有了明确的认识提高,那就是:虽然各的村的位置基础和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目标和途径却有太多的相似,也为他们今后开展驻村指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两位指导员感触颇深,乡村振兴势在必行,重新规划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现农村人居模式和社会发展新变革,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课题。
在实践和调研基础上,两位指导员还体会到:开放的农村需要开放的工作思维模式,变管理者为服务者,让农民体会到尊严,建立信任。经过半年的深入调查,他们发现,上海的郊区农村干净整洁美观,农民谦逊礼貌,同时也发现现代农民对基层组织和干部的要求更加高了,他们有想法就会到村委会来表达,不满意就会抱怨,满意了认为这是应该的。面对已经开放和逐步信息化的农民,你说很多大道理农民不会反驳你,但是会笑你。他们需要的是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在开放的农村和农民交流,需要开放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放下架子和农民做朋友,他们信任你,工作就容易了许多。
另一深刻的体会是:乡村振兴需要目标,但不是僵化的目标,而是因地制宜发展,要做到和本村实际情况结合。比如薛文同通过和康梦欢的交流,发现集中居住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社会公共资源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用时又可以腾出土地空间,为大规模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提供土地空间。薛指导员特地去了新叶村实地了解了新叶村集中居住小区,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对协进村即将展开的集中居住工作的信心。
两位指导员在工作中交流,对比各自在村里的工作,通过半年实践思路,一副乡村振兴的途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一是要引制。为农村基层组织建章立制,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提升村委会在振兴乡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二要引资。因地制宜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合作社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三要引智。只有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才会把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吸引回来,才会把更多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引进来,让优秀人才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发展。这从两个村庄不同发展阶段都到了验证。
康梦欢说:通过我们新叶村和相对更薄弱的协进村对比,我的思维打开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一些趋势性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我今后一段时间的驻村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薛文同也深有感触的说: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在市委市政府振兴乡村的目标指引下,上海郊区乡村振兴途径则因地制宜略有差异,但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围绕那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础上,推动本市郊区农村社会转型。作为首批驻村指导员,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推动上海郊区乡村振兴,为建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美丽农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薄小波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