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既有隧道平均运营年限为12.5年,其中运营超过10年的占比50%。眼下,越江隧道已进入建养并重阶段,城市隧道管理重点由建设逐渐转向运营,如何才能整体提升城市运营精细化水平?
1月11日,在“上海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精细化管理高峰论坛”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这一理念的推行,将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大修变中修,中修变小修
城市核心区的隧道忽然封闭大修,一封就是大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进入集中维护保养期,在一些城市,隧道、道路、桥梁等频现封闭式大修,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然而,如果不做封闭式大修,又势必会有安全隐患。从前,定期大中修,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必备环节。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振宇介绍,传统印象中,城市越江隧道养护总与夜间封道、隧道封闭维修分不开。但引入全寿命周期运营养护理念后,便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处置设施病害,使设施大修变为中修,中修变成小修,让避免集中封闭的“休克式”大修变成可能。“简单来说,就是在规划和建设时期同步考虑后期运行维护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达到预防性养护目的,实现设施治‘未病’的效果。”
国内首个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试点管理项目——文一路隧道,在建设之时就在隧道内“埋”入了3000余个传感器,通过建立智慧运维平台,达到监测隧道各项数据变化、不断调整隧道运维模式的目的。而现在,这一模式正在上海大连路隧道全面铺开实施。
目前,大连路隧道已完成涉及土建结构、机电设备和隧道环境三大类356个测点的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安装任务,为下阶段,基于数据驱动全寿命周期运营模式的管理提升隧道通行能力,提高隧道设施设备运行效率,提升隧道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奠定了基础。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 “上海品牌”建设,将以打造沪上首条使用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的已建隧道蓝本为契机,加快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率先运用新技术,提升隧道运营核心竞争力
随着行业和社会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大连路隧道也在不断探索智慧化运维之路。戴振宇介绍,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正探索采用5G技术,在大连路隧道对上述土建结构、机电设备、隧道环境等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和采集,建立起能实现对隧道资产、养护、运营、健康监测、状态评价、养护决策等内容进行管控的一体化设计平台。通过开发应用隧道智慧管养平台,实现了隧道全寿命期内设计数据、施工数据和运营数据的集合展示,并结合隧道运营养护业务,将隧道精细化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体系,为面向隧道全寿命周期设施性能和交通通行能力长期处于高质量的状态提供了系统性工具。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透露,上海大连路隧道成为国内首条复制推广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的已建隧道,广泛应用先进技术,落地并实施研发了隧道电子巡检系统、隧道运维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的运用)、大连路隧道电缆通道无人巡检机器人开发项目、中山北二路四平路BIM模型、四平路下立交轨道式巡逻机器人自动化巡检项目等科研项目,实现了对隧道、下立交智能化、自动化的管养,为设施向全寿命周期管理运维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设施综合运维能力及市民通行体验。
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的实施,将实现既有隧道管理方式由粗放型、经验型向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转变。由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制定的《隧道运营维护服务规范》顺利通过了先进性评价,为城市隧道运维明确了评价准则,填补了国内空白;由其成功创建的首个城市隧道运维管理上海“服务品牌”,高分通过了中建协认证中心就组织管理成熟度、服务绩效两方面内容的“上海品牌”现场评审,成为了上海首家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的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企业,在隧道运维领域率先走出一条“试点探索──经验推广──品牌创建”的企业创新之路。
作者:史博臻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