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上海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以下简称“明强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园里感受了一次“苹果砸到头上”般的气象科普奇妙经历,双减政策下催生的校园精细化气象科普分层教育模式以一场校园科技节盛会的形式得以落地绽放,明强小学的师生们沉浸其中,不亦乐乎。
不谋而合
9月初,离离暑云散,袅袅秋风起,经历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重回校园,准备踏上新的求知征途。上海气象学会秘书长李保清的心也“走”进了校园大门,他正考虑着如何让气象科普成为助推双减政策在校园落地的具体实践之一。
彼时,明强小学校长姚凤也正带领学校中坚力量谋划着新学年教学计划。如何让已建成的校园气象站和已成立的气象社团推动双减政策更好落地,让孩子们在校园拥有更丰富的教育经历,成为学期教学计划的重点考虑部分。
最终,通过上海闵行区气象局局长浦佳伟“牵线搭桥”,李保清和姚凤一拍即合,主题为“研智慧气象 启强国梦想”的校园科技节由此萌芽。双方以期以此为契机探索气象科普助推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样本。
据李保清介绍,该活动考虑基于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实施精细化分层教育,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以不同角色参与其中,目的是让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在气象科普的知识海洋中都能有获得感。
姚凤认为,本场科技节活动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校园的“及时雨”,通过活动,让教育教学主阵地回归校园,孩子们在学校也能拥有多学科融合学习经历,对于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育生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精心酝酿
说干就干!在上海市气象学会和闵行区气象局的气象专家支撑下,明强小学迅速组建了以“研智慧气象 启强国梦想”为主题的科技节工作团队。经过多轮头脑风暴,一份详实可操作的活动方案跃然纸上。
根据活动方案,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学期,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们在课堂中也能通过实践探究气象科学奥秘,学习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精神。五年级学生以“气象研究员”的身角色参与活动,开展气象小实验,研究气象小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向三四年级学生展示;三四年级学生以“气象科普员”的角色参与活动,制作科普秀作品,设计科普展,并向一二年级学生展示;一二年级学生则以“气象体验员”的角色参与活动,用纸和笔记录下科普秀和科普展参观体会。
“这种精细化校园气象科普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倾向于将科普探究和教学主体交给学生,让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悉气象科普原理,形成气象科普成果,并向低年级学生讲解传授气象科普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明强小学科技教研室主任刘依婷是活动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她认为通过分层教育模式,无论学生在活动中担任何种角色,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经历。
落地绽放
金秋10月,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活动在明强小学东西两校区同步启动,4000余名师生全员参与其中。
在明强小学的课堂上,五(6)班韩可竹通过课题报告秀的形式向三四年级的同学们展示自己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同气温环境下棉麻和化纤对于人类体温的影响》,他从容自信,颇有小科学家的风范。
这是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气象研究员”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他们通过自主开展文献查阅、网络调查等活动寻找感兴趣的气象科普知识点,同时基于知识点开展科普实验。还有一部分五年级学生将零散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整合,开展科普课题研究,综合解决气象科学问题。
而三四年级学生则将气象科普知识点转化为科普展品和科普秀作品。呈现的内容精神纷呈,即使选择了一样的主题,各个科普团队都有不同的探究重点和展呈方式。以龙卷风为例,有的团队探究龙卷风的成因,有的探究龙卷风的类型,有的则利用实验材料模拟了多种强度下的龙卷风,场面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吸引了不少老师和一二年级学生驻足学习。
“雷雨天注意事项:不要在树下避雨”这是一(1)班曹佳莹的活动单记录,她还在记录单上画下了一颗被雷电击中的树。一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通过参观科普展和科普秀,激发科普兴趣,学习科普知识。
目前,科技节活动已圆满落幕,但气象科学的种子已在明强小学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校园精细化气象科普分层教育模式将持续固化和推广,惠及更多莘莘学子。
作者:张天弛 通讯员 谢丽萍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