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浦东首选”——浦东新区今天发布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率先开展多种混合用地模式试点等创新举措,向企业做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的郑重承诺。
未来3年,浦东为这一硬核产业定下了创新能级、产业规模、产业集群效应、产业生态的具体目标:新靶点、新机制等发现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分子化学药、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技术服务业营收超过500亿元,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5家、10亿级企业15家;产业服务平台加速集聚,高端人才规模持续保持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率先统筹布局产业空间
复星凯特的奕凯达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其产业化就选择落在张江。整个生产基地从开始施工建设到拿到生产许可证仅用了9个月时间,为患者早日用上创新药争取到大量时间。
“浦东公布的行动方案让企业的信心更足了,”复星凯特首席运营官齐渊元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在讨论项目产能扩增,“未来我们希望不仅是把研发放在浦东,也期待在这里实现更多的产业化布局。”
复星凯特的期待道出了一大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心声。就在前不久,益方生物准备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拿地产业化,相应流程已经启动,但土地还没出让。为了支持企业上市,浦东新区相关部门特地为企业出具证明函。上周,益方生物负责人给一位区领导发去信息:上市委委员专门要了解地块的推进情况。浦东立马给出明确答复:今年实现土地出让。
“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浦东此次亮出的行动方案,率先统筹布局产业空间,彻底消除市场顾虑。据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介绍,浦东将在已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扩容,集聚产业要素。同时,进一步简化产业用地规划指标调整程序,按需确定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满足制造、中试、科研等多样化需求,提高经济密度。
未来,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依托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整个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南北联动协同发展。其中,张江科学城内以张江药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张江总部园、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为载体,包括上药集团张江创新药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推进。依托浦东南北科创走廊,外高桥生物医药园、康桥民营经济总部园、老港原料药基地等一批生物医药园区加速建设。发挥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叠加作用,新片区围绕生物医药进出口贸易、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进行产业布局。
试点产业用地混合利用
作为张江生物医药的“元老”企业之一,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建设了自己的创新药产业化生产基地。“没想到,今年又迎来了浦东对生物医药产业更大力度的扶持。”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表示,在前期大量准备基础上,浦东出台的举措切准了产业发展需求,“比如,混合产业用地的试点,对于我们下一步灵活配置土地资源、提升研发成果转化速度,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本着不让好项目和好产业“用地难”的目标,各类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的探索和试点将在浦东落地。浦东新区副区长毕桂平表示,一是“明确用途+规定比例”模式按产业用途需求,明确各类产业用地比例,试点工业用地和研发用地混合利用。二是“提高单一用途产业用地混合成分”模式。在张江科学城区域,将可建其他产业用途和配套设施的比例提高至30%,增强对生物医药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三是“适建用途+自主比例”模式。给予兼容用途的用地比例以更大弹性,允许工业用途与其他产业用途(不包括商品住宅)进行混合供地,具体用途及比例可由企业在适建范围内自主确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土地混合利用,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切中行业需求
科创策源功能一直是生物医药产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而科创策源功能的提升离不开制度创新。
最新出台的浦东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从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改革突破、创新服务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强化资源保障等五个方面,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实施与空白填补。而行动方案则更进一步,按照“固优、补弱、育新”的发展思路,推出了一系列落实举措。
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李晓亮表示,浦东还将争取一批先行先试,如多元化主体投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研究及产业化、药品多点委托生产等。同时,固化一批创新实践,对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研发用物品便利化通关“白名单制度”,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优化通关流程并在全区推广;对动物生物二级实验室备案,明确企业备案路径,“我们将邀请更多企业参与立法创新实践,并在后续的产业政策中加大扶持力度,与企业共同成长。”
作者:唐玮婕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