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东航地面服务部员工李昕蒙带队进入新一轮“14+7+7”模式集中保障中高风险航班的运行工作,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今年的春节她将再次与团队小伙伴共同度过。在完成春运航班保障任务后,她必须经历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和7天日常健康监测。这意味着,直到元宵节过后的正月十九,她和小伙伴们才能回到自己家中。
此前的1月15日,李昕蒙刚刚结束自己上一轮“14+7+7”的考验。参加工作5年来,这个29岁的女孩从刚参加工作时的爱出去走走逛逛,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以为常的隔离状态,已全然褪去初入职场的懵懂青涩,承担起了肩头应该担负的职责与使命,实现了自己在职场上的成长与转变。
出生于1993年的李昕蒙,在2017年硕士毕业后成为东航地面服务部浦东旅客服务中心的一名管培生。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她与浦东机场的缘分始于此,而此时的她却完全预料不到,三年之后,浦东机场将成为她日以继夜奋斗的“战场”。
“我们每批次工作的团队一共是23人,有个周四,国际远程航线进港比较多,相临时间的3个航班一共有28名旅客申请轮椅服务,超过了我们即便留夜人员也进场支援所能保障的上限。所以我们那天就借助前后航班的时间差,以及旅客下客的时间差,来回进行轮椅旅客的服务,就像是完成了一场接力赛。最后除了部分留夜的人员,大家一起赶上22点50分的班车一起下班。”当问及疫情工作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情时,李昕蒙回忆起了这件也许并不会被旅客们知晓的“小事”。
由于防疫要求,这两年的航班保障过程中,地面服务人员和旅客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即便这样,李昕蒙还是能够回忆起很多由旅客带来的感动瞬间。每当航班抵达,李昕蒙和小伙伴们都会守护在旅客下机处,举着牌子提示旅客“请提前准备好海外二维码,请向前走......”就是这再普通不过的一句中文提示,却经常会收获旅客的一句句“回国真好”“回家真好”与“谢谢”。每当此时,李昕蒙都会意识到,东航地面服务人员正是这些归国游子眼中最可亲近的“同胞”与“家人”。
“虽然这两年航班减少了,但我们东航员工隔离的时间却创造了最长的纪录。整个去年,防疫重点是‘外防输入’,与别的行业相比,航空业防疫压力更大;上海承担了全国航空客运 1/3 的入境量,与别的航空公司相比,我们作为上海主基地航空公司的防疫压力更大。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守舱门就是守国门’,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年公司累计隔离超过 21 万人次,其中最长隔离 293 天。我们还有 237 名境外同事在坚守岗位。”李昕蒙的介绍为东航人两年以来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全景揭开了小小一角。
上海口岸承担全国30%国际客运业务和50%国际货运业务,东航地面服务部承担上海口岸国际客货运60%业务。东航地面服务部积极协调机场相关单位共同优化防疫流程,做好涉外航班的消毒消杀工作,创新应用电动喷雾器实行集装器六面消杀,2021全年共消杀各类航班7751架次,消杀各类货物、行李10720.424吨。
作为浦东机场“两集中”的其中一员,李昕蒙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国际及地区高风险航班进港的保障。在此期间,她高度重复着单调又繁忙的航班保障工作——在国际航班落地后,开舱门、资料交接、旅客引导、行李消杀、旅客转运。轮值14天期间,她必须保持24小时在线,有任何突发状况都要第一时间响应。作为突击队长,李昕蒙还要时刻关心航班动态,更关心保障航班的每一位突击队员。每一个航班准备期间,她都会叮嘱接机员做好防护,一个个仔细检查防护装备是否有破损、是否穿戴正确到位,航班结束是否消杀全面。
由于每天穿戴隔离服和手套的时间比较长,每次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口罩都会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而每天她们戴手套的时间都达到七八个小时以上,一天工作结束、手套脱下来,整双手都是被水泡过浮肿的样子。无论是在夏日70度高温的机坪穿着防护服尽情挥洒着汗水,还是在寒冬里零下十几度的机坪冻到全身僵硬,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李昕蒙和东航地服工作人员一起,主动履职尽责,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服务每一名旅客,坚持把工作做完做成做好。
虽然这两年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能够陪伴在家人和亲友身边的时间变少了,但李昕蒙仍然相信,所有的坚守都是有意义的。她不仅更加珍惜能够陪伴家人朋友们的时光,同时也更加期待:“在未来不远的一天,我们可以不再需要穿着大白工作,可以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可以有更多机会拥抱身边的‘战友’和亲人。到那时,让我们一起重新出发,奔赴美好。”
作者:张晓鸣 李盛 殷莹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