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全国首创开展的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经过一年多实践,已取得一批代表性、示范性改革成果。统计显示,2021年,在“一网交易”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公共资源年交易规模从改革前的每年7000亿元左右,增长到去年的1.1万亿元。更重要的是,“一网交易”在实现价格发现、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公共资源的交易成本下降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上海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管效果出现大幅改善。
今天,本市将举行新一年度的“一网交易”改革工作推进会,以进一步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努力将“一网交易”打造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十一类交易尽数纳入“一张网”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20年5月,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同年12月24日,本市“一网交易”总门户正式开通;而在2021年,“一网交易”改革被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工作。
“一网交易”就是要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向着“一张网”模式转变。一年多来,上海此项改革工程已度过起步期,全面进入深化推进阶段。目前,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已从分散走向集中,规则从分立走向统一,信息从分割走向共享。全市构建了由总平台和分平台组成的“1+11”交易平台体系。去年,平台年交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11万亿元,同比增幅达22.5%。
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本市11个大类的公共资源交易目前已全部纳入“一网交易”平台,其中包括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技术交易、药品集中采购等人们最熟悉、同时对经济和生活影响最大的交易类型。
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是上海公共资源“一网交易”的特色。目前,包括招、投、开、评、定等在内,14个交易环节全部上线,不仅能使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零次跑”,使得在线抽取评审专家名单实现“零泄密”,还通过技术创新,在国内开出了第一张公共资源交易的电子保函,完成了第一单国库电子支付项目。
事实上,除了建设可见的交易平台体系外,上海还在“一网交易”的制度层面作出了许多创新。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一个统一、跨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制,陆续出台近20个政策文件,基本覆盖“一网交易”的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
让市场价值更充分释放
公开透明,提效降本,进一步放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网交易”改革的根本取向。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推进,此项改革已成为助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打造更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一网交易”使得交易价格更趋于合理。去年前10个月,在“一网交易”平台挂牌的国有项目,总体竞价率达25.12%,增值率达7.92%。
其中,一家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一网交易”平台挂牌7个物业项目,共征集到47家意向承租方,最终成交价格比挂牌价增值近60%,成交规模达13.6亿元,也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一些新兴产品在登陆“一网交易”平台后,其价值也得到充分认识。去年8月,本市首次尝试将碳交易纳入“一网交易”,经过前期周密准备,交易当天,平台上共竞价成交碳排放配额50多亿吨,金额达2100多万元,不仅为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也让低碳的经济价值更加显性化,让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充分放大价格发现方面的作用外,“一网交易”也在更多层面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平日里,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可以让企业少跑腿;特殊时刻,其完善的远程交易规则和平台还能为重大项目的推进“救急”。去年下半年,因为疫情变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工程的评标受阻。“一网交易”平台临危受命,通过将相关经验和技术对外复制,协助铁路方面成功地将评标地转移到上海,把大量工作转移到网上,为项目如期开评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治理数字化打造新场景
上海构建的公共资源“一张网”,不止重塑了交易环节,也为政府服务和监管转型创造了契机。由此,“一网交易”也成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场景,其改革效应正在更多维度向外辐射。
截至去年12月,平台上共发布交易公告近8万条,在库市场主体数约有1.6万,归集各类交易数据约600万条。这些数据为相关机构后续的分析、挖掘、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政府部门更科学、精准决策带来了信息支持。
由于交易数据留痕,主管部门可以更有效地对干扰交易的行为进行查处,甚至提前作出预警研判。比如,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审计局等部门,建立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联动处置机制,并借助“一网交易”平台推出相关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不到两年时间,就处罚围标串标案件265起,处罚金额7800多万元。
而在政府采购环节,通过“政银企”三方联动,相关公共数据的价值得到创新应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在经授权获取相关数据后,能够更好形成企业的风险画像,从而开发出“政采贷”融资模式,截至去年9月末,共为250多家小微企业授信5.49亿元,为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稳生产保就业提供了支持。
作者:张懿
编辑:王布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