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数据算力,加梯跑出加速度。
辖区内有19281辆电瓶车,已布点建设社区充电桩7939个,那么缺口还差多少?
答案精准:719个。
这是大数据“算”出来的,剖析房屋及住户类型、车主结构等要素叠加而出。譬如:5200余名退休人员车主,喜欢白天充电;8000余名长途上班车主,充电高峰在夜间;这两类车主可“错峰”共享充电桩。剩下5900余名短途上班车主,两三天才充电一次……在此基础上,参考行车路径及规律等,最终得出缺口数字,更“推荐”科学布点。
临汾路街道,静安区唯一一个没有大型商业商务载体或高挑写字楼的社区。这个物理空间内的“矮个头”社区,紧抓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契机,率先在“云”端落子布局——将民生服务大平台腾挪上“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搭建敏感神经末梢网络,打通数据壁垒,接驳“两张网”构架起“数据驾驶舱”。
完善数字底座上,撬动的不仅是“算力”,紧紧围绕百姓所需所盼,开发智能轻应用,实现深度分析、风险预警,辅助科学决策。干部队伍治理理念、手势的变革更为深层——善于“读懂”数据背后的痛点与逻辑,更在所需与供给间找到最佳实现路径。
今年,临汾路街道全面启动数字家园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相关指标体系。
算出“靶点”,攻坚啃硬有了发力点
不仅是充电桩,在临汾路社区,最受老人欢迎的社区食堂、街头巷尾满铺着阳光的公共座椅、老房加梯中那些迅速成功的楼栋,甚至基层干部队伍中的“靠谱”储备力量也都是被“算”出来的……打造“数字孪生”的临汾路街道,构建起社区治理的“数字全景图”,目前已在群体画像、社会动员、点位选址、工作分析、服务找人等8个领域拓展出超过50个应用场景。充分激活数据价值,推动社区治理向更高阶的智能化演进。
以加梯为例,“数据驾驶舱”从居民年龄结构、收入状况、党员比例等维度来拆解成功楼栋的“数据密码”,形成模型画布,将这一模型倒推至“数据湖”,从而精准挖掘、识别出那些最接近这一模型的“潜在楼栋”。算出“靶点”,社区干部们精准发力,潜在楼栋晋级“成功加梯”。
家住阳曲路190弄1号的张菊娣从未料到——自己被大数据“盯”上了。去年,全上海居村两委换届,临汾路街道同样依据年龄、成分、社区活跃度等维度在数据湖里反复遴选,“几刷”过后,“最佳推荐人”名单出炉。当街道干部拿着名单进社区听意见时,发现名单所列与老书记心目中候选人,与群众好口碑等高度重合。名单中的楼组志愿者张菊娣,也在现实中被顺利推选为居民区党总支委员。
减出“高效能”,算力化作治理力
减负,最好的赋能。
基于“数据驾驶舱”,大数据不只能“算”,更充分转化为现实的“治理力”。
“保德路某号楼栋内居民电表波动异常,有室内电瓶充电可能。”“某小区1号楼栋出入人员频次异常,存在群租风险。”“425弄小区业委会距离到期换届不足8个月,需要尽快启动换届选举保证‘三驾马车’运行顺畅。”……
▲依托民情大数据构建“数据驾驶舱”。
依托感知设备和数字预警,临汾路街道先后“治”好了“路面井盖破损”“高空抛物”“群租”“违章停车”等老大难问题,相关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去年以来,更开发出10余个场景的“数字吹哨”功能,帮助基层干部主动发现隐患,及时跟进服务,减负同时更“减”出高效能。
一线基层干部的移动端,好用管用的治理小程序越来越多。虎年新春刚上线的“智慧审批”系统,依托对数据的分类归集和智慧加工,短时间内就能完成20个居民区的经费四级审批,并对名单中的近万人自动比对信息。
革除弊端,愿干肯干也巧干会干
数治,更改变着一支队伍。
居民区老书记施菊丽的抽屉里藏着一沓本子,封面写着“民情日记”,内里满满当当都是群众的需求和反映的问题,也被老书记视作十多年躬耕一线的荣耀。如今,“云”端的别样视角,重构着基层干部们的认知与本领——笔记本迭代为“智能日志”,“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有了更科学的评判手段和依据。
“数据驾驶舱”清晰揭示基层一线的痛点、难点、堵点,直接反映居民所需所求所盼,为基层干部减负增能,更带来新考验——考验他们创新破解“卡点”的能力。“要读懂数据,读懂数据背后的成因和规律,更要善于找到解民忧、惠民生的逻辑链路和实现路径。”有年轻干部感慨。
面对难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走访排摸、开发数治模型——一方面对于百姓具体诉求更全面把握、更精准反馈;同时,紧贴着新需求去创新方法、寻找路径,探索“数据应用+科学治理”的全新路子。
“数据驾驶舱”越来越丰沛的场景应用正是例证。从数治到善治,革除“做多做少都一样”的弊端,干部队伍愿干肯干,巧干会干。市民服务热线工单投诉量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9.9%。近期,临汾路街道因社区数字治理而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以高效能治理的实践成果,体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奋进步点和幸福底色。”临汾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这样说。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