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新片区迎来更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人们用手机叫车,来的是一辆自带“数据库”的无人出租车,能精准规划最佳路线。未来,这一场景有望在临港新片区全域实现。
昨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自此,中国第一个新片区迎来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制定这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将对临港新片区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等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
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外,开放型制度体系优势,还将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发展以专章形式写入法条。“由此进一步打造与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新高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洪林说。
“全域”纳入试点意味着什么
《条例》中涵盖不少“硬核条款”。譬如,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表述中,《条例》明确,其范围涵盖“临港新片区全域”。
在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看来,“全域”二字意味着,未来处于临港新片区内的创新企业、团队,都能在一个更仿真全景式环境中开展道路测试。
放眼全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正如火如荼进行。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累计开放615条、1289.83公里测试道路,可测试场景达1.2万个,累计向25家企业、295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涵盖嘉定、临港、奉贤、金桥等区域。
▲图为在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智己L7首批200台Beta体验版正式下线交付。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2021年度)》指出,无论是测试道路里程数、场景丰富度或是企业数量、牌照数量,上海均位居全国首位。试点初具成效,但实践中,对标更高标准,不少企业仍提出了问题。譬如,部分测试路段车少、人少,场景积累不够丰富,软件迭代更新速度也有限等。
就像孩子学走路,智能网联汽车也需要在实景道路的不断模拟中持续完善算法,才能行驶得更安全更快速。《条例》施行后,临港新片区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快速测试,更多企业有望在新赛道占据新优势。
“商业试运营”带来无限遐想
除“全域”外,法条中还有另一个关键词——“商业试运营”。《条例》明确,只要经过本市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后,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在临港新片区全域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试运营。
寥寥数字,却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来自市交通委的报告显示,上海将打造错位互补的四大测试示范区。其中,临港新片区被定位于打造“未来交通新模式创新示范区”。
这也意味着,临港新片区更像未来智能驾驶的“创新苗圃”。从无人出租车、中运量运输中巴到城市小作业车,种种智能驾驶新应用、新场景,都有望在此先行先试。
此前,临港新片区已在细分赛道有过创新实践。譬如,公共交通领域,去年下半年,上海首条自动驾驶公交车在临港新片区示范应用;物流集卡领域,落户临港新片区的友道智途去年完成洋山港“5G+L4”智能重卡2021年度4万标箱运输任务,将继续向着“10万+”迈进。市政道路、港口、矿区、机场、干线物流、工业园区……在临港新片区,这些商用车使用场景的背后都有创新团队深耕。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单兵作战,更是一次集成创新的考验。
对此,业内人士有形象比喻——智能网联汽车就像是“放大版手机”。虽然看似是终端,实则更是“枢纽”,链接着上下游大量供应商、创新资源,也将对盘活创新产业生态,撬动经济新动能、新增量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嘉旖 占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