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上海启动新一轮网格化核酸筛查,目的就在于尽在发现潜在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在宝山区张庙街道,面对“48小时2次核酸检测”这一任务,不少“小巷总理”和一线志愿者却表现得颇为淡定。其秘诀就在于已在街道内复制推广的“浦相兵工作法”。
浦相兵是何许人?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志愿者。不久前,因某小区进入封控期,他便急匆匆收拾了行李,被临时征召到了这里。与他一同进入的,还有一批街道领导和志愿者。刚进小区,他形容自己“两眼一抹黑”。此前,该街道也曾遭遇过封楼幢,但封一整个小区的情况却还是“头一遭”。
这个小区有些特别,几乎是整个辖区内最“老”的小区。“老”既指老房多,也指老人多。当这个特点遇上了“核酸检测”,不少麻烦也由此而来。在这个上了年岁的老小区,本就不多的公共空间也被停车位挤占,因此排队空间也要提前“精细规划”。排队队伍中,不少老人都卡在了“建核酸码”这一关。有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有些老人还在用“老人机”,都需志愿者们介入帮忙。
浦相兵回忆说,第一次核酸,“大家熬了一个通宵都没完成”。顶着一双双熊猫眼,志愿者们劳心劳力,他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从部队转业过来的他,依旧还保持着军人作风,讲求效率速度。为此,他与志愿者们层层梳理各个环节中的“卡壳理由”,一起头脑风暴,条条捋出可行方法。
就像部队中点名有“花名册”,浦相兵想到,社区里也应该建一份“信息档案”。为此,他们联络居委会进行了一次“大摸底”,将每一幢楼、每个房间的居民实有人数以及相关身份信息收集到位,确保“不漏一人”。
有了信息,他们就可以按照房号顺序依次给所有人建好核酸检测码,然后截屏存放在手机里。“二次建码只需打开历史记录即可,一般5秒内建好一个。” 浦相兵说,这一方法能帮助老人迅速完成检测。
为减少居民们的等待时间,“大白”们还会提前十分钟通知居民集合,再按房号顺序点名、排队,并宣传需要配合事项。身着闷热的防护服,一遍遍“吼”下来,“大白”们嗓子都快冒烟了,但却还一直咬牙坚持。一名志愿者报手机码姓名,另一名对照名册打勾、逐一按次序检测,分工协作、默契高效。
按照这套浦相兵工作法走下来,35分钟便可组织完成160人测核酸,比原先定额1小时一个工位测100人,还足足多了60人,效率大大提升。在浦相兵看来,在社区组织核酸检测,其实也与工厂流水线异曲同工,每个环节都梳理到位,环环相扣,就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但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人情味”。一次比一次高效的核酸检测,一次比一次省心省时的排队过程,让居民们也感受到了“大白”们的默默付出。看到辛苦了一整天的“大白”们只能因条件受限将就“打地铺”,居民们疼在心里。不知何时起,浦相兵发现,休息室内的“投喂”物品变多了,有时是咖啡,有时是奶茶。“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我们也想尽自己的一点心意,”一位热心居民这样说道。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