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营商环境办高翔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专员王芝彦、孔源终于离开了光新大楼。回家简单收拾一下,他们还要赶去工作。
过去14天里,他们一直在光新大楼内的6栋居民楼间穿梭,手机也响个不停。看似“四两拨千斤”的服务背后,是长时间建立起的温暖联结。
社区单位“胸有成竹”保障供应
“我想订太湖青菜2斤,白萝卜2根,黄瓜3根……”下午1时30分,“农工商超市管弄店保供群”里开始接龙。最高峰时,一天下了55单。
时间拨回3月1日上午7时30分,光新大楼小区开始了为期14天的全封闭隔离管控,孔源和2位同事第一时间进驻光新大楼小区,助力防疫。小区被封,日常用品靠外卖、快递送至小区门口,再由志愿者统一发放。但有一些居民不会网购,孔源便联系自己服务的企业——上海农工商普陀超市有限公司,由经理陈德康牵头拉了这个微信群。群里有150多户居民,占小区总户数近五分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的“菜篮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而街道借助企业积极参与抗疫保供工作的契机,进一步增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了解和配合。三者间建立起温暖的联结。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在社区生活的坐标系中,居民、政府、社区单位是不同的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点与点间相互关联、不仅让社会运作更加流畅,也孕育出更多温暖在其间畅快流动。疫情下,这份温暖直白而深刻。
不止一家单位主动援助
光新大楼是个原拆原迁的老小区,居民大多上了年纪,他们都愿意配合社区的防疫措施,但最担心“菜篮子”问题。起初,居委会已经安排妥当——华润万家就在一墙之隔。
傍晚6时,还在忙碌的孔源收到陈德康的消息:保供方面,有什么我们能帮得上忙的尽管说。当时,普陀区刚发现一例本土疫情,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列为中风险地区。
心系社区、愿意出力的不止农工商,辖区内企业闻讯后都主动与孔源联系,想做些什么。另一边,“华润万家光新店保供群”早已掌握了居民的需求清单,一切都平稳而有序。
想不到,次日深夜,华润万家也接到封闭通知,第二天的配送出现问题。孔源马上给陈德康打电话,寻求1.5公里开外的农工商超市管弄店的援助。“我们全力配合,一定按时送到。”陈德康立刻召集各部门主管,按清单着手准备。部分蔬果没有库存怎么办?陈德康请示区域长联系农工商118总店,确保所有商品全部到位。一忙,就是一个通宵。
在那之后的12天里,陈德康和蔬菜、猪肉、水果、豆制品等各采购部门主管组成一个16个人的特别小组,每天统计居民购物需求,额外采购物资,然后以低于平时售价3%-4%的优惠价提供给居民,并由专人配送。期间共接单459次,平均每天交易45单,成交额达1.8万元。
数字背后,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更是上海防控疫情的周密精细和快速响应,无不涌动着脉脉温情。
深厚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
往深一层想,一个电话解决居民物资供应问题,“四两拨千斤”的背后,是街道工作人员与企业日积月累建立的信任,这份深厚情谊不是一蹴而就的。农工商超市扎根石泉18年、全家便利店(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在石泉起家、上海公兴物流运输有限公司1991年入驻石泉……1000余户企业与石泉路街道建立起长情连接。
“街道全税60万以上重点企业132家,我负责50余家,”孔源说,石泉地区缺少商务载体,大部分注册在此的优质企业都在外区办公。硬件不足靠服务弥补。
像孔源这样的“贴心管家”,在石泉路街道营商环境办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还有9人。“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本着服务经济、安商稳商的原则,他们尽力为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平时“眼观八方”第一时间掌握各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将千根线万根线一一捋顺,穿进自己手里的“绣花针”,为企业编织一张服务网。
“我们营商办有一条口号:石(时)刻为你、泉(全)力以赴。”孔源说,“不要怕麻烦,好的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石泉还首创五方协议,由石泉街道商会牵头与区公安部门、区市场监管部门、城管部门等签署合作协议,引入行政执法力量共同为企业维权,营造优质高效的法治营商环境。社区单位很快得益于这种服务模式。一次,全家超市积分系统被黑客破解,公司利益蒙受很大损失,石泉路派出所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派出警力全力侦查案件,赴外地抓捕嫌疑人并冻结财产为企业挽回损失。
3月15日凌晨,光新大楼小区解封。农工商超市的配送专员按时将货送至居民家门口。“我们永远提供服务。”微信群里,陈德康为这段时间的保供工作画上了小小的逗号。
作者:张晓鸣 陶钦忆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