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宝山区,集装箱有许多妙用。曾经,它是港口码头卸载货物的重要工具;后来,它成了人人爱打卡的移动咖啡馆。而在疫情防控的当下,它又有了新身份——“临时医疗点”。
将视线投向大场镇某停车场,数个集装箱经过一番改造后,既囊括了药品储存柜、医疗咨询点,还有医务人员休息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改造空间难觅,集装箱方案出炉
“这个点位是我们好不容易‘盘’出来的,”大场镇副镇长钱叶萍说,封控小区的医疗服务需求一直让他们挂怀在心。经过前期摸索后,他们最近创新走出了一套“共享模式”。即集纳周边几个小区的医疗服务需求,设立“临时医疗点”。
截至目前,该镇已试点设立了两个医疗点。在前期勘探位置时,其中一个点位恰好能利用周边的闲置用房。但另一个点位的盘整,却让钱叶萍犯了难。“环顾四周,周边根本没有一点儿可用空间,就连商铺也没有。”工作人员们兜了一大圈。最终,周边一大片停车场进入选项。
相关负责人联想到,运输资源丰富的宝山区,有不少集装箱,何不拿来改造一下,既高效便捷,又能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一套集装箱变身方案就此出炉。
配药“中转站”,实现效能最大化
“临时医疗点”上岗后,配药是其主要任务。在一般常规药之外,不少在指定三甲医院才配得到的药品,在这里也有。许多居民为之点赞,“临时医疗点”就像是医院与居民区间的“中转站”。
“中转站”的由来,还要从此前的需求排摸说起。为配合疫情防控,不少居民区进入封控期,而大量医疗需求也随之而来。实践中,钱叶萍发现,不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在帮居民配药时总会走“重复路线”。A居民区要走这几家医院,B居民区也要走类似线路。这样一来,本就有限的人力资源也显得有些浪费。
设立“临时医疗点”,就能使周边数个居民区的配药需求直接汇总至“中枢大脑”。由此,再由其统一调配人力、规划路线,从而实现效能最大化。
24小时开放,“大白”们的“温暖港湾”
当前,上海正进行新一轮核酸筛查。小小“临时医疗点”也就此延拓出了更多新功能。
这几天,驻站医务人员发现,前来咨询的老年人变多了。一方面,他们想询问核酸如何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此前尚未接种的老年人咨询点位情况。专业的“一问一答”,不仅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减负”,也能让老人的咨询更高效。
不只面向居民,“临时医疗点”同样也为志愿者们提供服务。这几天,社交媒体上关于“大白”们的新闻屡屡刷屏。一双双被消毒水泡肿的双手、个别志愿者因身着闷热的防护服而中暑……这些消息都令我们心疼动容。“临时医疗点”向这些身处一线的“大白”们24小时开放。歇歇脚、喝喝水,这里也是他们的“温暖港湾”。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