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
“混动火箭”“智能诊断”“无人值守”等一系列技术突破成功助力了长六改首飞,同时火箭技术流程、管理流程的创新也为长六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来听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六改运载火箭总指挥洪刚的介绍。
问:长六改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有哪些技术流程或者管理流程的创新?
洪刚:长六改运载火箭作为中国新一代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在整个方案立项、设计、生产、总装测试到最后的发射过程中,始终将科研生产模式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贯穿其中。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创新优化的流程项目多达20余项,包括以“无人值守”为代表的发射场测发流程优化、以基于全三维模型实现设计、制造、生产于一体的数字化创新以及单机的产品化选型提升成本管控能力等。
问:在流程创新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洪刚:首先,在流程优化方面,最直观的应该算是“无人值守”技术的应用了。通过“无人值守”,长六改运载火箭实现了射前4小时全体工作人员从发射塔架撤离,相比常规的运载火箭发射流程提前了近3.5小时。为此我们全面梳理电气、动力及箭地操作各方面的射前工作流程,提出了配合流程优化的一级加注连接器自动对接和脱落、二级加注连接器和整流罩空调送风连接器起飞零秒脱落、取消二级供气连接器等多项创新技术,最终实现了长六改火箭的“无人值守”。这充分保障了最后一批撤离塔架的前方试验队员的安全,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标志着我们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智能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成本管控方面,我想举一个单机产品化的例子。长六改运载火箭全箭产品化率高达90%以上,这个数据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中是位居前列的。以动力系统为例,长六改火箭共配置了26种75件阀门产品,而为型号新研的阀门附件只有130升气瓶和蓄压器两种,这得益于八院多年来持续推进产品化工作。我们针对长六改研制周期短、进度紧的特点,根据系统设计指标选配适用的单机,并进行了一系列验证试验,在确保进度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成本,充分提升了型号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我们做了很多成本管控的工作,比如火箭贮箱超大超薄整体箱底成形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制造效率。
在数字化方面,长六改运载火箭是八院第一个实现火箭全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制造的型号。我们完全取消了以往型号在研制过程中绘制的二维纸质图纸,在生产制造车间配置了高性能终端,总装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车间随时调用模型进行查看,设计正确性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在数字化演练方面,对诸如固体助推器吊装起竖与发射场接口对接等复杂工作流程,提前开展全三维数字化推演;对发射场关键、复杂操作项目,采用平板电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现场记录确认,极大提高了发射场的工作效率。
在优化流程的同时,型号队伍持续提高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对照验收文件、测试细则严格把控产品技术状态、严格要求工作落实、严格把关判读数据,发射场共完成了上万条数据的判读,进行了近3000项声像记录的确认,将各项工作做实做好,确保质量精准受控,我想这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问:您认为采用这些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洪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2021年9月在八院调研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吴燕生董事长也撰文全面解读了“三高”发展的辩证关系,因此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助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是新时期研发一枚新型运载火箭的必然要求,目前长六改运载火箭开展的这些“从有到无,从多到少”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正是推进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有力落脚点,是对标集团公司提出的“三高”发展理念和八院坚持的“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精细管理、成本制胜、依法治企”五大经营理念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问:您觉得型号未来还要做什么?
洪刚:面对后续高密度发射的形势,长六改运载火箭将持续深化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包括对研制生产流程进一步优化,深度对标精益管理的各项要求,大力推进数字化应用打通设计生产协调等具体措施,提升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同时,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发展途径,通过助推器的调整,可形成单芯级、捆绑2台固体助推器、捆绑4台固体助推器、捆绑通用芯级等多种构型,形成运载能力覆盖范围广、梯度合理,性价比高的运载火箭系列,满足未来卫星多样化的密集发射需求。
作者:史博臻 杨帆 花剑章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图:孙公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