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10时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感觉良好!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成,即将转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16日0点44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9时许,飞船返回制动前第一次调姿,随后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飞船再入大气层,在距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开伞,最终成功着陆。
此次返回任务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将返回时长控制在几小时内。
什么是快速返回方案?
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减少了绕飞圈数,将航天员返回过程由11圈缩减至5圈,返回时长控制在几小时内。
从上一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整个返回过程历时一天多,缩短到神舟十三号的几个小时,在变轨、飞行动作不减少的前提下,对地面测控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飞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回家路要经历哪些?
程序一:离“站”上“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先实施分离。分离前,航天员需要关闭连接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三号的双向承压舱门,正式撤离空间站。进驻神舟十三号飞船后,航天员需要马上换上出征时穿过的舱内压力服。
程序二:在返回舱值守,等待返航。
在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内,航天员还要进行一些返回前的准备,包括返回状态的设置、在轨指令的发送等。
程序三:进入大气层前,完成“两舱”分离。
神舟飞船的前段是轨道舱,中段是返回舱,后段是推进舱。在降轨之前,轨道舱和返回舱将首先进行分离。随后发动机开机,飞船逐步下降高度,并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完成推进舱分离,返回舱进入返回轨道。
程序四:进入大气层,经历高温震动恶劣环境考验。
飞船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100公里左右,进入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舱内会出现震动噪声过载的现象,其间会经历4-6分钟的“黑障区”,返回舱此时会和地面失去联系,但地面可以通过电扫雷达等方式进行跟踪。
程序五:打开降落伞,稳稳落地。
在距地面10公里左右的高度,返回舱将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并抛掉防热大底。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启动反推发动机,下降速度降到每秒2米左右,最终使返回舱安全着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八次载人航天飞行。在轨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支持下,圆满完成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
截至今日,我国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2次回收任务、1次受控再入任务,以及航天员出舱、机械臂操作、快速交会对接等任务,为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奠定良好基础。
地面技术人员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论满足要求后,中国空间站将转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执行2艘货运飞船、2艘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
目前,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经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即将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共同出征,执行空间站组装建造阶段首发任务,后续任务也在稳步推进。
向下滑动,看8次载人飞天征程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综合: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载人航天、中国航天报、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