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能工巧匠们同台竞“技”。新华社发
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标准,是对技能人才队伍发展最直接的“助推器”。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上海代表团表现优异。对优胜者,上海在国家规定的激励基础上“加码”——配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比赛意在树立标杆,示范引领。对优胜者的褒奖向广大技能学习者、从业者呈现了一种可能:聚焦技能提升,人才成长的渠道正在拓宽;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一技之长,既能立身也能成才。
通过此次大赛,也正好可以透视上海对如何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的探索。
比如,在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探索以市场化评价为导向,鼓励企业打破学历、资历、年龄、身份、比例等限制;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按规定直接认定高级及以上技能等级。又比如激励层面,正逐步完善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
放眼全市,“高级蓝领越来越吃香”逐渐成为现实,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月均收入稳步提升。声誉和待遇的提升,正是促成崇尚技能好氛围的催化剂。
留住“塔尖”: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对大赛优胜者的合理激励,是对金字塔“塔尖”人才的重视。
以此次大赛为例,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鹰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技能类项目优胜奖及以上选手可直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除了给予物质奖励,本市对符合相关条件的获奖选手及个人、团队,优先推荐上海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
“塔尖”人才,对个人成长有更广阔的期许:技能人才是否能够进入技术人才的评价序列?继续深造的通道如何打开?适当的政策倾斜甚至破格选拔为这些“期许”提供了现实支撑。
探索之一是,部分职业院校破格录取在世赛、国赛中取得拔尖成绩的选手,让他们顺利留校成为教职工。“对于这些人才,‘留校’不仅拓宽个人成长空间,也有助于反哺学校教学。把他们的好经验传承下去,整体提升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晔说。而对于想进一步在学业上深造的大赛“拔尖”选手,“眼下,上海在政策上鼓励优先推荐”。
无论留校还是继续深造,更深层次的指向是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能否实现评价体系的互通。在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上,李鹰察觉到越来越多的比赛项目正将传统定义上的技术范畴小项融入技能领域。比如此次上海代表团选手首夺金牌的项目——3D数字游戏艺术,其中概念设计以往通常偏向技术领域,如今融入技能,“这也为技能和技术人才认定上的互通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此前,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加强本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办法》,提出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突破学历、任职资历条件申报职称等利好政策——这让“塔尖”人才实现互通有了路径。
完善“塔尖”人才的保障体系,惠及更多优秀人才——相关部门正寻求合力、打破瓶颈,进一步争取政策倾斜,让评价激励制度与人才需求更加贴合。
夯实“塔基”:放大市场评价权重
“塔基”是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只有整体水平、待遇有所提升,才能提振社会声誉,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崇尚技能、学习技能、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企业及社会评价,如今已在对技能人才的关键考量中占较高权重。目前,沪上职业技能培训评价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项目指经本市人社部门备案,可由用人单位或社会评价机构组织实施且颁发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项目。
市人社局表示,目前全市可开展的技能培训评价职业工种项目超过800个,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6个重点产业,互联网营销和网约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及养老、家政等社会紧缺急需领域。
“用人单位的评价无限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李晔说,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也可作为评价依据,“即便是世赛国赛的金牌选手,直接入职企业也会有适应时间,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越高,适应时间越快。政府的发力点在于最大程度缩短适应时间”。
比如,培养一名图纸设计人员,一般公共平台会提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软件进行教学,设置比赛要求,但部分企业出于个体发展需求,会使用比较小众的软件。这就需要技能人才在入职后参加“二次培训”,并通过企业的评价考核。
“缩短适应时间”意味着两端发力:既要提高技能从业者的整体水平,也要加强企业的培训动力。
上海自2021年起将“支持培养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列为市实事项目,即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老师傅带新徒弟”并给予相应补贴。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减轻企业学徒培养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新员工提升技能,也稳定就业岗位。
为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市人社局每年发布技能人才市场工资薪酬水平,同时促进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技能人才奖励,高技能人才工资增幅不低于管理人员。对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及时予以奖励。
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作者:苏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