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之前3年的云端相聚后,第35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将于今天在线下举行。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浪潮正在定义和重塑产业格局,该如何用好这些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中国企业又将以怎样的合作方式与跨国公司互利共赢、应对全球产业变革?在昨天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市咨会秘书处联合举办的IBLAC全球商业领袖对话中国企业家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与学者就“共话新赛道、共谋新发展”主题展开探讨。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教授、中欧创业营课程主任龚焱看来,新技术的发展往往意味着产业范式的转移,旧范式将被新范式覆盖,而这种范式转移在中国市场节奏更快、涉及方更广,通常还伴随着较大的价格下滑,他认为:“换句话说,在技术进步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科技新革命,特别是生物制药、智能工程以及绿色低碳等领域,为中国经济、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企业家们追逐的主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说。
现场,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市场占有率方面,以CT、超导MR、核医学设备3类产品为例,2010年本土设备份额最多仅有10.10%(CT)、最少为0%(核医学设备);而到2020年,这三类产品本土设备占有率分别为44.79%、29.65%和56.38%。“这不仅是中国众多企业努力创新的结果,也是国际合作的结果。”薛敏说,就联影集团来说,一直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将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大学、医院也保持着密切深入的合作。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提出,人才、算力和数据是影响其发展的3项关键性因素,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和算力,与顶尖人才相遇之时,就能碰撞出巨大的火花。
当前,新技术、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球产业发展呈现诸多新趋势,国际交流合作也面临新的环境,催生出新的形式。
“你如何看待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关系?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薛敏答道:“我认为这取决于以何种方式合作或竞争,目前我们不仅与一些跨国企业保持着良性的竞争关系,但同时更多的还是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
汪泓认为,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有寻找全球合作的需求,需要相互深度了解,把产业新赛道和商业新机遇转换成实际效益。
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宇学峰表示,守护人类健康需要全球创新合作,“在未来面对新的病毒挑战时,全球合作也能更快推动解决途径的诞生”。
作者:张天弛
编辑:施薇
摄影:叶辰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