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成员们10月15日再度在黄浦江畔相聚。开幕后的讨论环节中,来自全球的近30位顶尖企业家,围绕“韧性”这个关键词,为上海的未来建言。
这个议题的设定本身就向外界贡献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城市的韧性不只是与安全相关的要素,更蕴藏在城市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中。在当前各种不确定性与变局交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将应对风险、提高韧性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正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需要率先探索和实践的。
创新铸就韧性
作为本次市咨会的特邀嘉宾,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的发言,聚焦于经济韧性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他说,通过科创中心的能力建设,拓展产业结构多元性,提高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这对于城市在各种突发的风险事件后继续保持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意义重大。
薛澜以美国老牌钢铁工业之都匹兹堡为例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钢铁行业崩溃,匹兹堡一度陷入困境,但很快就实现了“凤凰涅槃”。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其一,匹兹堡拥有两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卡内基梅陇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其二,除了钢铁,这里的金融、医疗、交通等发展也不错,产业结构多元;第三,匹兹堡还拥有丰厚的社会资本。相对而言,汽车城底特律因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韧性不够,在汽车工业受冲击后一蹶不振。
要提升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新兴领域,培育核心技术。而在昨天的讨论中,AI(人工智能)可能是被与会者提及最多的词汇。ABB集团董事长傅赛说,AI可以让机器人更好用,并从传统的汽车、电子等行业向医疗等更广阔的制造业领域拓展。他认为,上海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一定可以做到领先。
特邀到会发言的欧洲科学院院士汉斯·乌斯科尔特说,为抓住AI革命的机遇,上海必须积极构建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实际上,欧洲正因为缺少这样的设施,导致顶尖AI人才大量流失。
要推动AI发展,就必然要为当前数据供给的瓶颈寻找解决方案。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勃林格殷格翰执行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冯保和不约而同地表示,数据是AI和数字化创新的土壤,没有畅通的跨境数据流动,就没有协同创新。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什里蒂·瓦德拉说,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应该联手,为数据的安全交换寻找突破口,从而为AI可持续发展构建基石。
此外,不少与会者也就打造良好的科创生态提出建议。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高博德说,正如每人能在1年前预知ChatGPT的兴起一样,当前的技术发展太快,为此,政府应该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为更好把握技术趋势寻求一个建设性框架。
应对低碳变局
在展望未来趋势时,本届市咨会还有一个高热词——绿色低碳。正如法能集团董事长柯拉玛迪奥所强调的,向碳中和转型,绝不仅仅意味着从化石燃料切换到可再生燃料,事实上,这是非常深刻的发展范式、发展模型之变,它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运行模式。对上海来说,为充分释放“净零”方面的潜力,政府部门必须拿出清楚的转型政策,大力推动广泛深入的变革,尤其是要支持创新,同时把减碳化为资产。
具体到上海可以着力发展的低碳赛道,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董事长垣内威彦说,随着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增进,城市亟需一个强大的工具,来管理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并实时匹配供需关系。作为目前全球新能源车“第一城”,上海拥有超过110万辆电动汽车,而且新车销售的一半以上是电动车。未来,这些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桩,完全可以作为重要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用于稳定电力体系。在全球尚且缺乏成功案例的情况下,上海可以成为排头兵。
A.P.穆勒-马士基公司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马士基·乌格拉则说,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建设强大的绿色燃料(如绿色甲醇)加注体系,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航运中心。他强调,每生产1亿吨绿色甲醇,就会牵涉到约5000亿美元的投资,并通过产业链带动大量企业发展。因此可以说,绿色燃料有机会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新兴产业机会之一。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狄思博则看好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机遇。他说,世界迫切需要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融资等工具来激励可持续发展,中国和上海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上海在低碳领域走在前列,贝卡尔特集团董事会主席丁有仁提出了一个十分有创见的建议。他说,上海可以在“五个新城”中择一打造零碳展示区,并为其设定具体的脱碳目标、路线图、关键行动等。这不仅能为上海的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还可以成为其他城市发展的范本和标杆。
吸引全球人才
人才是构建活力、韧性城市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也是科技创新背后的“第一资源”。如何提升上海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更好集聚全球人才,也成了市咨会企业家们建言的重点。
留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信心和预期。银瑞达董事会主席雅各布·沃伦伯格强调,监管政策应该为国际企业和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实现人才的长期留存,并让研发和投资持续留在上海。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说,上海要继续发扬亲商文化的传统,保证政策制定的透明与稳定,以恢复企业信心。
留人,也可以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入手优化城市环境。汇丰集团主席杜嘉祺等建议,上海要继续打造包容性的社区,比如在支付宝、微信之外,更多接纳海外信用卡付款;可以简化国际员工入境入职流程,提升互联网服务的可及性,为来华核心员工的子女提供更多保障教育……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外国人融入上海。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安巩的建议上海建设“世界美好之都”,从而跨越地域、种族、文化的差异,让每个人都可以在上海发光发热、参与城市治理、享受优质生活,感受到城市的关爱,拥有归属感。
在百威集团首席执行官邓明潇看来,要吸引顶尖的创新人才,除了要以“事业留人”,上海更要借鉴伦敦、纽约、东京的经验,在音乐、体育等方面都建立显著的文化形象,策划组织标志性的文化活动,从而打造为全球知名的“高品质文化体验中心”,提升软实力和吸引力,让城市能够脱颖而出。
作者:张懿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