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沪上志愿坊”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驻点行动,在全市建设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观察点,成立一支汇聚全国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队伍,举办一系列主题沙龙,形成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范例。
本期,我们将推出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卢慧懿的文章《立足“三个为之”,让科普与科创“比翼双飞”》。
探索新时代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是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用好党的工作法宝,将上海实验动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科普队”)打造成为中心党总支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特色示范。
主动为之,将科普阵地建在“连”上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要做好新时代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并为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就要学习借鉴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手法”,主动谋划,在源头上赋予科普工作鲜明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科普队伍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意识,建设一方有信仰、有力量的红色阵地,锻造一支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扛起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政治责任的先锋队。
章程式管理。制定《科普志愿服务章程》,将科普工作“法理化”,通过“三个明确”,使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即,明确“思想建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性质宗旨”:培育志愿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恪守科学道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明确“行动指南”:“两面向三走进”(即,面向全国、面向全市,走进社区、走进校区、走进展区),确保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政治站位上积极履行科学报国的社会责任。
支部式管理。一是在党建工作中引领党员带头。以党史学习教育“我是党员志愿者”等专项工作为契机,不断号召党员同志自愿加入,建立一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二是在关键岗位上发挥党员作用。科普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和队员的专业特长设置工作组,队长与组长均由党员担任,在队内、队外自觉践行党员宗旨,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顺意为之,把科普做进老百姓心里
“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也是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最朴素的准则。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从“我们想科普什么”到“群众想我们科普什么”,从“我们想怎样科普”到“群众想我们怎样科普”,要建立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的科普话语体系,要会讲没有专业壁垒的专业语言,这既是话术的转化,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如此才能真正把科普做进老百姓心里,让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面上辐射与点位打造相结合。一则,主动融入“上海科技节”、工博会等面向社会公众的规模性专业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小讲堂”“互动小实验”等,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二则,积极依托上海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季”“文明实践条块联动项目”等市级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与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开展合作共建,块状对接老百姓源源不断的真需求。三则,点状服务本市专业科普场馆、中小学、社区等,也可利用干部培训异地教学等契机走出上海、服务全国。
坚持需求导向与灵活组合相结合。在专业性、开放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为受众定制个性化的科普志愿服务方案。一是开发递进式课程。面向学龄前、中小学生至成人等不同年龄层、知识层的受众需求,由浅入深,开发不同难度等级的课程,同时结合线上或线下选择以及主讲者的可支配时间进行灵活组合,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受众对专业科学知识的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获取,使得科普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等有限人群,灵活性更强、受众面更广。二是丰富沉浸式体验。利用科研机构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组织实验室参观、实物展示、科学小实验,观看科普视频、科普展板等,让受众与各类科学实验载体亲密接触,多元化感受科学、认知科学的体验方式,加深对科普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受众在“听”中“学”,在“看”中“思”,在“做”中“悟”,有效提升科普工作的亲和力,在受众心中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因才为之,让科普与科创“比翼双飞”
2016年的“科技三会”就曾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背后的深意是要把做工作的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转变观念、搭建平台、改变评价,其中,尤其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鼓舞人心的激励体系,将“党管人才”有温度地落实落细在科普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给想做事的人“吃定心丸”。改变以往在科研机构中科普工作经费依附性、碎片化的使用模式,设立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为持续高质量推进科普工作建立相对独立稳定的条件支撑,让科普工作者安心想事、定心做事。
让专业的人做擅长的事。结合科研人员的专长,鼓励其在开展科普工作中申报并实施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鼓励其将科普工作成果和思考体会投稿专业科普期刊,鼓励其用好文献数据库和专业科普书刊开展学习培训,鼓励其自由探索制作科普微视频等等,让科研人员做科普既专业又游刃有余,与此同时,从科普的专业维度提升并彰显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为做成事的人点赞嘉许。一是增强价值认同。鼓励科普工作者在“上海志愿者”网站实名注册,按照志愿服务时长给予星级评定,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宣传报道,积极传递正能量,并作为各类选树推优的优先资格之一,从而既增强科普工作者的价值认同感和获得感,也讲好志愿奉献的生动故事,引导更多人加入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二是激发科创动力。创新理念,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足用好全市关于激励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规定,聚焦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性提质增效以及科普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更充分调动,实践探索“倡导奉献、鼓励创新、激励嘉许”的动力机制,助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作者:卢慧懿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