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今年是上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30周年,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由小到大,由弱至强的三十年,历经了中国创新药“从无到有”,从“全球输入”到“输出全球”,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跨越。
随着近年来国内研发实力增强、国内外监管体系逐步接轨、产品国内支付端压力增大等因素,持续驱动着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出海,国际化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有到好”的重要驱动力。
在日前举行的开幕活动上,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作为民营企业代表与中外企业家代表共话“申生万象,机遇无限”的医药创新国际化与产业国际化议题。
陈启宇重点分享了复星旗下复星医药作为国内药企如何进行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以复星扎根上海,茁壮成长的事例说明,立足上海充分发挥全球化与生态协同能力,“全球组织+本地经营”所展现的巨大发展空间。
从一家规模小又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上海民营医药企业,一路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复星医药的成功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三十年成长的极佳缩影,也是上海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陈启宇表示,上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有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这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历任市领导一以贯之地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很多具有上海特色并领先全国的产业政策,且每隔几年就有新一轮的引领性政策出台,为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民营药企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正是这些城市的要素禀赋和政府不懈地支持,推动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从“硬实力”还是“软环境”来看,上海都是链接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两个大市场的关键节点城市,在上海这片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沃土,复星医药得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市场,寻找最佳发展策略。
从1998年8月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到2012年在港股上市,实现“A+H”两地上市,复星医药成为具备在资本和产业“两条腿”都对接国际的企业。陈启宇表示,“今天复星医药在创新性、全球化、国际标准、创新管线丰富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都与上海领先的政策环境和城市环境密不可分。”
在创新研发方面,复星医药采取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开放式创新模式,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
开放的创新生态和深厚的产业积累也使得复星医药更敏锐得把握住了商业机遇,两次与诺贝尔奖结缘。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致力于mRNA技术的两位科学家,2020年德国百欧恩泰(BioNTech)据此研发出mRNA新冠疫苗。复星在2020年初与BioNTech达成疫苗研发合作,2021年初起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陆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上市。截至2023年5月底,复必泰疫苗已在中国港澳台地区累计接种超过4000万剂。
2023年6月,复星旗下桂林南药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WHO-PQ),并于近日在肯尼亚正式上市。这是在我国著名科学家、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目前注射用青蒿琥酯已成为国际上治疗重症疟疾最有效的药物。截至2022年末,第一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已救治了全球超过5600万重症疟疾患者。
目前,复星医药在美国布局了全球研发中心、美国商业化运营团队,在印度收购了当地最大的注射剂企业,在欧洲收购了医疗器械公司,在欧美投资了一批创新企业和VC基金,足迹遍布北美、欧洲、非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现已形成全球双向许可的能力,不仅引进了CAR-T细胞治疗、mRNA新冠疫苗等创新产品,同时也已向Organon、Eurofarma、Abbott等多家海外公司授出多款自主研发的单抗产品许可。
2023年10月,服务中国患者十数年之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开启了国产化之路。2017年,复星医药与全球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美国直观医疗,创立直观复星,致力于构建本土化手术机器人生态系统。国产达芬奇Xi手术系统的面世有助于将优质手术医疗器械资源向更多医院普及,本地化产线投产也将积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及创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植根中国,布局全球,为推动更多优质产品出海,复星医药坚持国际化的质量标准。2023年10月11日,复星医药旗下生物医药单抗平台复宏汉霖宣布,抗PD-1单抗H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生产线首次通过海外监管机构的现场GMP检查,也是继获中国和欧盟GMP认证后复宏汉霖生产质量体系符合国际高质量标准的又一力证,为包括H药在内的更多产品扬帆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唐玮婕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