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居民上下楼,丽园新村小区里已陆续加装了5台电梯。昨天(17日),又一个楼栋加装电梯工程动工,这是丽园新村所在五里桥街道为老房加装的第100台电梯,也是黄浦区的第300台。
从0到300,走过了5年时间。其间不仅有硬碰硬的困难,小区红线、内天井、化粪池;也有人情的胶着,邻里关系从剑拔弩张转变为每年约定一起吃年夜饭……
黄浦区自启动多层居民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以来,结合实践逐渐形成了全面建设、快速审批、成片推进、建管并重的模式,全区638处可加装点位上已累计完成加梯271台,完成率42%,居全市第一,帮助更多居民“梯”升幸福。
灵魂一笔绘就同心圆
黄浦区人大代表、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旻静的办公室有块白板。白板上画着小区俯瞰图,打勾代表已加装电梯,画圈代表电梯在施工中。目前,丽园新村全部24个可加梯的楼栋中,有5台在施工,另有几个楼栋在酝酿意愿。“搁在四五年前,那时黄浦区一年加梯的数量都没有这么多。”
巧的是,2018年黄浦区首台加梯诞生在五里桥街道恭房小区,张旻静当时就在那里工作。她回忆,当时小区业委会主任丁良才主动找到居委会,表达了想在小区楼房外装电梯的想法。 找谁审批,哪家来造,今后维护谁负责?在没有先例可循情况下,党建引领下,社区党员作为“黏合剂”“老娘舅”弥合利益分歧,多方参与的加梯现场会开了一场又一场,经过40多道流程,恭房小区居民圆梦,“头雁效应”也很明显。来实习学习考察的人踏破门槛,街道编印的加梯经验手册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因地制宜、一梯一策的加梯“五里模式”。
探索创新模式之外,是推广复制的能力。在张旻静看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充分尊重居民主体意愿和利益诉求,用好“三会制度”等基层治理方法支持居民自治共治,是绘就同心圆的“灵魂一笔”。
这既是利益平衡,也是将心比心。譬如丽园新村的楼呈“凹”字形,有居民担心电梯贴着凹处会影响采光,工程方请来专业人士规划电梯位置和开窗面积;也有底楼不同意的情况,大家承诺把一楼坑洼易积水的地弄平整。在鼎达小区,曾有一栋楼某户业主坚决反对加梯,各方努力下推动矛盾化解,当年的年夜饭居民们还受邀聚到这户居民家中,并约定每年要轮流在邻居家吃年夜饭。“自治共治推动加梯,还聚起了人情,打通基层治理的裉节”,街道社区管理办的工作人员说。
个性化定制加梯方案
丽园新村业委会主任忻吉祥1947年出生,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丽园新村周围都是烂泥路交错的棚户区,而丽园新村不光全是6层高的楼房,小区里还有园林式拱门和喷水池。后来,屋里屋外都局促起来,人口稠密,出租比例越来越高,停车位紧缺,没有一点富余公共空间。
这样的小区加梯,各家各法、没有定法、贵在得法。某栋楼因挨着小区主要通道,本不具备加梯条件,在街道支持下,居民们邀请来区房管局、上海房屋建筑设计院、电梯公司、小区物业等多方坐下来想办法,重新设计交通动线,找到核载6人的“小电梯”。有的楼栋因房屋出租比例高,难以召集“三人小组”推动加梯工作,住在低楼层的党员居民及时站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部分煤卫合用的情况,怎样算户数?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统计需求、翻阅相关证明文件,寻找平衡与解决之道。
丽园新村之所以能为每个楼栋“个性化定制”加梯方案,背后也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支撑。2020年,《民法典》施行,赋予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权利和明确的投票办法;2020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被列为民心工程,为加梯按下“加速键”;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这也给予基层更多探索和试点的信心。在建设期,黄浦区践行“1+N”加梯模式,将房屋修缮、美丽家园、一街一路等项目与加梯协同推进,放大获得感;审批阶段,实施联审机制、全程“云上审批”;维保方面,首创“梯管家”加装电梯管理经费资金托管模式,对资金管理实现监管闭环。
作者:周辰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