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交流发展理念、实践经验和创新技术,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项目来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共同心声。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地方合作专题论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分享了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经验,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谋城市融合发展经验。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上海口岸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值超过2.5万亿元,同比增长6%,外贸规模较十年前扩容了1.8倍。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上海口岸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7.92万亿元,占上海口岸外贸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此外,上海港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730万标箱,比10年前增长了45%。而去年长三角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5.8%,生产了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新能源汽车。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协同制定《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交通业的立体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城市融合机遇。长三角已经有23座机场,仅上海机场年客运量就超过1亿人次;上海虹桥交通综合枢纽年旅客量达到4.3亿人次,5年来紧靠这个枢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金额3458亿美元。从此枢纽出发,上海到杭州只需45分钟,到南京60分钟,到合肥90分钟,长三角地区有着总长2万公里的轨道交通,1.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带来了明显的同城效应和空前发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优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新生儿入户,可以在受理地直接打印《居民户口簿》,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手;区域内首次申领身份证,不用回老家在异地就能办。
在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促进城市融合发展上,长三角地区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中,覆盖41座城市、1.5万家医院的异地网上直接就医结算系统已服务超过2500万人次,结算金额超830亿人民币。上海的“随申办”一网通办移动端政务服务品牌已向8000多万长三角用户开放,累计使用已达600多亿人次。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