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维修基金如何管理使用?“第二梯队”如何持续保持活力?街区治理如何打通内外力量?10月19日下午,普陀区召开“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交流会,这些困扰社区治理的痛点难题在“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以来,普陀区全域推广“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聚焦“物业治理、网格治理、痛点难点、减负增能” 四项类别,搭建区级统筹指导、街镇负责推进、居村项目落地的“三级管理架构”,组建由高校、区级职能部门、大梁书记组成的“三支赋能队伍”,发动选调生、第二梯队、共建单位“三股力量”,有序推进“四百”大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多方赋能、群众参与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打造了一批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样本。
汇集多元主体“凝聚力”,破解社区治理“痛难点”
“第一梯队”是解决社区问题的首要力量,在居村党组织的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在社区治理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他们在维修基金自治管理、建设新能源停车场、“801”社区治理工程、组建业委会等一批社区治理项目中扛起“先锋行动”的旗帜,立足岗位作贡献,不仅解决了困扰居民区多年的裉节问题,还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组织力、凝聚力、行动力,强化了居村干部的能力水平与责任担当。
近年来,普陀区持续巩固拓展“第二梯队”力量,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促提升,落实为民服务载体,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咖啡文化街、建设青春社区、关爱特殊群体等社区治理项目,在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方法、取得真实效过程中,“第二梯队”发挥了自治共治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普陀区积极探索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共治的生动实践,不断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和治理半径,共建单位成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的赋能团,有的帮助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医梦,有的筑牢青年服务基本盘,有的成立夜跑团跑出社区治理同心圆,还有的成立“居委法苑”,探索特大社区治理新解法。在共建单位的赋能下,一批批优秀的社区治理项目给居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极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成为了邻里街坊的“新伙伴”、基层治理的“好帮手”、解决问题的“名专家”。
织密建强“微网格”体系,撬动夯实“双业红”基础
小网格,大服务,暖人心。根据小区、街区、商区、园区等不同类型,目前普陀区共划分出2066个微网格,建立微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430个,配备下沉力量和网格员队伍3869名,实现了网格划分管理全覆盖、无死角,网格治理不断走深走实。居村干部以网格员身份入“格”,开展“四百”大走访;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街镇相关职能科室派专人下沉网格,开展组团式服务,深化“一个支部一件实事”等机制,落实“双报到双报告”要求,“零距离”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围绕老旧小区物业费调价、商品房小区成片换梯、国际社区街区治理等难题,依托“双业红”联盟,不断扩大“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覆盖面。目前,全区近75%的业委会含3名以上正式党员,符合条件的业委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双达百”,家园工程有序推进。
推进基层减负“轻上阵”,提升社区治理“高效能”
按照中央、市委关于居村党组织减负工作部署要求,区府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大数据中心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各司其职有序推进“四减”工作。目前,普陀区正加快推进居村党群服务阵地能级提升行动,为居村组织减负增能。探索优化考核指标项目,形成居村组织党建质量指数、自治条线指数等“一表一码”。数字化赋能,实现信息系统“一个入口”、业务数据“一次填报”、证明事项“一网通办”、业务需求“一键提交”、全年一次考核。
作者:张晓鸣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