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先生的文章《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刊载在《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12月5日。这真是一篇绝妙文字。
首先,沈志华教授是近年治中共党史和国际共运史成绩卓越的权威学者。他的陈述是符合当年的国际形势的。他的根据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欧洲战场的局势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折——苏联和西方都开始考虑战后国际格局的安排,斯大林想要在战后与西方和美国合作。而一个更急迫的原因是丘吉尔将要去华盛顿,跟美国商量开辟第二战场和战后安排。这两大因素促成了斯大林在1943年5月下令解散共产国际。这是一个基本合理并可信的判断。其他读者断难产生怀疑。在这个判断基础上,沈志华又下了一个断语:“连季米特洛夫都感到吃惊,斯大林事先没有跟他讲,也没有开会商量。”这个断语是推论,不是列举的史料实证。而朱正则举出1941年4月20日季米特洛夫的日记,斯大林在大剧院的政治局包厢中的一席话,“几乎就是一次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从这个日期就可以证明斯大林要解散共产国际的考虑与苏德战争毫无关系,也牵扯不到对战后政治格局的安排。因为这年6月22日(在大剧院谈话六十三天以后)德军才入侵苏联。尤其朱正又补充援引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第1163页的史料,证明斯大林不相信战争快要爆发,还在6月14日命令苏联各报刊登塔斯社的辟谣声明:“关于德国……想要对苏联发动进攻的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
接着,朱正又进一步援引季米特洛夫第二天的日记,对“最高指示”立即执行,找意大利的陶里亚蒂和法国的多列士谈话,传达斯大林的意图,并对此事做了贯彻部署。此后,季米特洛夫又为此事做了许多工作,那些零碎的史料,朱正都不引用,只引用了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一则,即1943年5月21日(即发表解散文告的前一天)的季米特洛夫的日记,证实公布共产国际解散前的最后一次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是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开的,一致通过了解散的决定和文告的内容。这一天日记的记载,还包括了文告中没有写进去的内容。斯大林把解散的理由说得更清楚,季米特洛夫也理解得很透彻。
这样,朱正举出的当事人当时当地的三通证据,就成为了关于此事的铁证,于是就把沈志华教授的推断和想象彻底颠覆了。我也觉得沈教授的陈述基本上符合当时欧洲的战局和战后的国际形势,但经朱正举证辨析以后,就觉得沈教授的说法只合乎情理,不合乎事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撰文时还不了解共产国际的内部情况,尤其是尚未掌握关于此事的核心史料——季米特洛夫日记。我之所以看出他想象的成分,就是因为他说“连季米特洛夫都非常吃惊”,这是没有任何史料证据的。这是文学作家的笔法和习惯,而历史学家是应该把这种习惯剔除干净的。清代大史家章学诚说,文人之文,唯患其不己出;史家之文,唯患其己出!这是史家治史的至理名言。
朱正的这篇文章,是他平时饱览文献,信息在胸的结果。所谓“功不唐捐”也。这篇妙文,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的绝好典范。像这样一桩世界大事件的考证,却用一通短巧的随笔形式写出,若非具有大史家之才具、修养,不克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