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韦力 拓晓堂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邱向峰
韦力作为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收藏有七万余册古籍善本;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同年秋,举办了中国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善本拍卖专场,由此开创中国古书流通新时代。他的特殊经历与非凡才华使他成为中国古籍拍卖界的领军人物。因此,全书通过两人对谈的形式介绍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展示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既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有现场的真实感。
自古以来,买家与卖家就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冤家。韦力与拓晓堂二十年来的交往,一个买方,一个卖方,其中的恩恩怨怨,几次访谈难以说清,因此韦力提问题力求提纲挈领,尽量保持克制性的公正。对谈过程中,韦力扮演“诱供人”角色,提起的话题简明扼要,有时步步紧逼,有时迂回曲折,目的在于“诱骗”出拍卖背后的真相,满足买家的“窥私癖”;拓晓堂回答问题,或以退为进,或针锋相对,或绵里藏针,甚或调侃嬉笑。其间,将一个个收藏拍卖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或揭晓拍卖过程中的谜底内幕,或普及有关收藏拍卖的基本常识。两人虽偶有分歧,却大多是相逢一笑。
韦力最初是抵制古书拍卖的,他曾认为古书进入拍场,一是让爱书人失去捡漏之趣,二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意外所得之趣,不复再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更失去了“冷摊负手对残书”的悠闲与宁静。但与拓晓堂相识后,他就死心塌地地跟着拍卖公司开始买古书,自后参与拍卖,再给拍卖会写书评,跟中国古书拍卖相伴至今。正是因为有了古籍拍卖会,才让韦力的收藏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大大扩充眼界。
为了让更多读者明白古籍拍卖的重要价值,韦力特意问及拍卖这种方式对促进古籍流通是有益作用还是相反作用,拓晓堂的回答客观公正,令人信服:通过拍卖,第一让人们意识到古籍除了是文献资料外,它还是文物,也是艺术品,重要的在于它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第二通过拍卖渠道,把重要文物提高到一个新位置、新层次,市场价位大大提高,社会影响和重视程度相应地也大大提高。第三拍卖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古籍的认识和研究。最后由于价位,把一些尘封于社会各个角落里的、重要的古籍都钩沉出来,利于保护中国古籍。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兴起,让很多散落在海外的、洋人更难看懂的中国古籍,在高价召唤下,向国内回流。正如法国作家埃德蒙·龚古尔所言:“余收藏之画作、书籍古董,总而言之,一生所喜欢之艺术品,切勿转交给冷寂如坟之博物馆,苦待粗疏之看客,投以蠢笨一瞥。必交予拍卖师,槌起槌落,自此散出。”古籍参与拍卖于古籍收藏、流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解答人们普遍性的困惑,书中还不乏一些普及性知识的介绍。如谈到名家批校本与名家抄本不同于一般古籍的原因时,拓晓堂认为,名家抄本的底本质量高,名家眼力敏锐独特;名家在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方面一定有长项,才去做批校,有他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蕴含其中;国家图书馆的标准对名家抄本的定级非常高。所以收藏名家批校本与名家抄本,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因此,全书七部分内容在详细解读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过程中,也将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逐一展现,让人明白: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让人喜;而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则令人悲。
无疑,拓晓堂在古籍鉴别、版本选择等方面专业知识极强,其实他的敬业与执著精神也令人敬佩。“我觉得一个人做事,不能只想到钱,人生苦短,总要做几件对社会有益的事,还要有一点高尚的理想,把一些流落海外的文物文献资料合理地带回国内,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考工记·佣金》)书中特意提到《出师颂》原件和元人张达善题跋联袂展出、珠联璧合的故事,该题跋不仅使故宫补充了一件元代大儒的书法孤品,而原件与题跋合璧对于《出师颂》的传承和中国早期书法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就包含着拓晓堂的一番艰辛努力,“每一件重要藏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有时候是一把辛酸一把泪……”(《英雄谱·荀陈迹远》),但这件藏品却是他自认为这辈子干的大事里面功德最圆满的一件,那种能为传承传统文化尽一份力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通过阅读这本为纪念嘉德公司艺术品拍卖会二十周年与中国古籍拍卖史二十周年而推出的作品,不仅能了解与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保存状况及保护、传承古籍的重要意义,而且透过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能获取中国当代藏书史中一些原始而真实的史料。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有志于书写中国当代藏书史的专家们能从访谈中找到一些线索,也是对谈者的殷殷期待与真诚愿望。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