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顾景舟在制作天鹅烟缸
《紫音希声》
赵岳、徐贞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顾景舟制“高沿矮僧帽壶”
竹段壶(线描图)
仿鼓如意壶(线描图)
“大石瓢壶”配诗《读文山集》
“上新桥壶”配韦庄诗《菩萨蛮》
顾景舟制“此乐提梁壶”及钤印(自上至下)顾景舟(盖印)、壶叟(把印)、景舟制壶(底印)。
首次公开的戴相明藏《顾景舟印谱》。
《紫音希声》作者赵岳(中)与顾景舟大弟子徐汉棠(右)、紫砂收藏家李明(左)探讨紫砂壶拓片。
全形拓“大石瓢壶”。
■文汇读书周报记者 薛伟平
壶中乾坤朗朗、风骨清奇,尽是地道的中国智慧
时逢“紫砂泰斗”顾景舟百年诞辰,社会各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今年出版、介绍顾景舟艺术生平及艺术成就的专著,已有赵岳、徐贞著《紫音希声》,徐风著《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李昌鸿、沈蘧华著《出入龚时,誉越远亨--百年景舟》。此前,则有徐秀棠、山谷所著出版于2004年的《紫砂泰斗顾景舟》,高英姿所著出版于201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
本报今特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两篇报道《砂艺峰巅萦紫音》和《顾景舟:百年巨匠文士风骨》,以为纪念。
——编者
写一部有别于传纪的顾景舟专著
赵岳从事紫砂研究、鉴藏已有近二十年的经历,经其手的顾景舟紫砂作品更达百余件。岁月倏忽,对紫砂壶艺的痴迷,使他对顾氏艺术风格和技艺思想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谙熟于心,也由此萌生“写一部有别于人物传记、能够深入探讨顾景舟紫砂艺术风格的专著,让更多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艺术”的想法。
关于书名取“紫音希声”,赵岳介绍,顾景舟在近现代紫砂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无论其技艺规范还是品学修养,俱有至高无上地位,以往“一代宗师”、“壶艺泰斗”等赞誉便是当年业界对这位紫砂艺术领军人物地位的肯定。《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顾景舟的艺术造诣与道德品格皆臻此境,故“以'紫音希声'向大师致敬最为妥帖”。具体而言,“紫音”既指紫砂,又反映了顾景舟毕生在与紫砂的对话和思考中不断前行的曲折过往和壮阔人生。将紫砂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联系,可助读者对顾景舟紫砂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紫音希声》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顾景舟的个人经历、作品风格和技艺特点。着手写作时,首要的难题就是对顾景舟作品资料的全面收集整理。”赵岳说,顾景舟的作品稀缺珍罕,且分散在文物机构和海内外诸多藏家手中。因此,他对于顾景舟作品的统计、求证过程漫长而曲折。也正缘于此,顾景舟儿媳吴菊芬阅后评价《紫音希声》“结构完整,篇幅紧凑,内容详尽,很多资料都是独有的”。可以说,《紫音希声》是截至目前,系统全面地整理研究顾景舟生平及其紫砂艺术的一部专著。
见微知著辨真伪
“紫玉暗香,因茶而生”。由于顾景舟早年便扬名紫砂艺坛,多年来其所制壶价居高不下,伪品充斥市场。因此,顾景舟作品真伪的问题成了困扰紫砂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重要难题。
“如果上网检索,便会发现带有所谓'顾景舟'款识的作品成千上万,伪作比比皆是。”有鉴于此,赵岳根据自己多年来对顾景舟紫砂艺术及作品的总结和经验积累,从形制、工艺和款识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钤印在顾景舟紫砂器鉴藏中起着重要作用,赵岳对此进行了统计和分期断代。《紫音希声》中,对顾氏所用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中很多印款为首次公开。例如,早期顾景舟在制作“大石瓢壶”时钤的“戴相明”,中期作品“丰登壶”上钤的“宜兴紫砂”,晚期作品“双线圆形蒲包口盆”上使用的“雯”字记号印款、“三足鼎”上使用的“顾景舟”印、“集玉壶”上钤盖的“景舟手制”印款,均为以往紫砂研究资料中的空白,因而对于顾景舟紫砂作品鉴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赵岳介绍,相比于其它介绍顾景舟紫砂艺术的书籍,《紫音希声》新增了顾景舟印谱。以往,紫砂界大多只知有郑修文旧藏的印谱,而《紫音希声》首次公开的戴相明旧藏的另一印谱,较前者更为全面,并有顾景舟的手释,从而解开了紫砂收藏界对顾景舟印章镌刻者信息的谜团。
“虽然很多问题囿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无法在书中彻底说透,但是相信用心的读者定能从中有所体会与感悟,从而有助于读者形成科学判断顾壶的思维方式。”
线描测绘显神韵
《紫音希声》对顾景舟作品的介绍与研究竭近完整,涵盖了八十九个品种一百三十五个款型。如何更好地展现顾景舟作品信息?以往的做法,主要通过照片方式展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照片资料,如何避免因不同时期拍摄造成的背景不一、清晰度不同、照片版权等一系列难题?”赵岳在其书中采用了线描测绘,“直观简洁,效果极好,便于读者全面认识顾景舟紫砂作品”,可谓开先河之举。
据介绍,所谓线描,是用单色线对物体进行勾画。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线描不仅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也是一种锻炼手段和工序过程。线描不仅可勾画静态的轮廓,还可表现动态的韵律。在收藏领域,线描既常用于考古中的田野挖掘测绘,也用于发表报告的器物外形与结构示意。
而在紫砂行业中,早期在工厂化生产的背景下,线描常用于产品图纸的测绘以及造型的设计之中,当时几乎每个学员在学习紫砂制作技艺时都必须独立掌握器形测绘的基本技法。但近年来,由于手工传承的单一化和局限性,往往在强化制作技法的同时,忽略了一些相关能力的训练,用线描方法帮助紫砂造型的理解与提高就是其中之一。
编写《紫音希声》过程中,为了全面展现顾景舟作品的造型特点,赵岳聘请了西安青年测绘师寇小石。“寇先生长期为文物考古论文测绘配图,有着良好的绘图基本功。为了更好地展示紫砂作品的线面转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他在作品的局部适度增加了细微的阴影线,从而使立体感更强,更能体现紫砂作品的本体美感。”“寇先生笔法细腻,对于作品上的陶刻画面以及釉面的开片裂纹,都一一逐笔绘出,给观者以逼真的实物感。”
“采用线描方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欣赏视角,而且,避免了图片版权和真伪鉴别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还可能唤醒紫砂从业人员对这种技法的重视。”赵岳强调道。
物如眼前全形拓
为了完美地展示顾景舟紫砂作品的艺术魅力,赵岳说,他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紫砂作品的全新表现手法。“全形拓,是目前为止最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
赵岳透露,以全形拓方式展示的顾景舟五十余件作品将出现在《紫音希声》别册《景舟抟砂影拓集存》中。据介绍,全形拓是器物全形拓的简称,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器物全形拓法;二是指器物全形拓作品。器物全形拓作品与器物平面拓作品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前者展现的文字、图案和器型有突出的三维效果,如物在眼前,身临其境;后者则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紫音希声》中作品的影拓师汪黎特为西泠印社社员,他经过十余年潜心的实践研究,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开发并完成了立体全形拓技术的整理和完善,将这门中国古文化的奇葩更精致、更完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业内享有“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之美誉。
与传统全形拓相比较,汪黎特的全形拓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器形更准确,体积感更强。因为传统全形拓取器形时多取投影或目测等方法,往往感觉差不多,实则差很远,由于形不准而使自然立体感较差。其次,对器物纹饰透视变形到位。传统全形拓对纹饰基本无透视,纹饰变形只能随器物表面弧度变化而以平面方式体现,不能与视觉透视一致。其三,器物质感真实。传统方式则基本是万种器物同一质感。其四,多角度展示器物之美感。传统全形拓由于透视变形不过关,基本只能展示较简单较单一的角度。
“由于传统全形拓的制作主要应用于青铜、碑刻等金石器中,讲究文字和装饰的纹路效果,但紫砂器不同,其韵致格调主要集中在器物造型转折的力度和气韵上。在最初的试验中,用传统的全形拓方法表现紫砂造型的艺术格调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在王世襄《锦灰堆》关于臂搁的拓片赏文中得到启发,最终摸索出能恰当处理紫砂器物造型的墨色浓淡、明暗转折的全新的全形拓方法。”
诗文配图展意境
创新的全形拓方法体现了顾景舟紫砂作品的“形体美”,与此同时,赵岳特邀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以真、草、隶、篆多种书体为每一幅拓片配书了诗文,布局各具美态,气韵生动流畅,更好地延展了器物的意境。
例如,杨谷方旧藏的“大石瓢壶”上,有任淦庭镌刻的“苏武牧羊图”,诗文选配了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的《读文山集》:“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从而使读者对于壶面所表现的生死置身外,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大无畏的爱国情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还有一些手书诗文,则着重于将紫砂作品在造型特征、装饰内容上的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联系起来。例如顾景舟在制作“上新桥壶”时,以江南水乡的桥作为设计主题,将桥钮安置在整个壶盖中央的最高点,鋬上设计了一个形似一叶扁舟的扳指,由远及近,似若驶向水中的桥旁。徐秀棠配以唐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将江南水乡无声的律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临近采访结束时,赵岳说,业界以见多识广闻名的紫砂收藏家李明阅完《紫音希声》书稿后的评价是“诸多资料为首度公开,图文并茂,必将成为一部经典的紫砂工具书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更是不吝赞辞:“这是一本能让读者产生持续阅读兴趣的书,对紫砂艺术的提升会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赵岳说:“其实,我专注于顾景舟个人经历、作品风格、技艺特点的系统研究。写作《紫音希声》,旨在探寻紫砂艺术的一种全新诠释手法,同时藉此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聆听到紫砂艺术的‘大音希声’,从而热爱上紫砂这门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手工技艺。”
(本文图片均由《紫音希声》作者赵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