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他方》
陈绮贞著
中信出版社
2015年8月版
■潘飞
在2009年北京演唱会上,陈绮贞唱起她的代表作《旅行的意义》时几度哽咽。谁能够了解:究竟是哪次伤及内心最柔软处的人生经历,还是某种触动灵魂深处的旅行启示让她瞬间顿悟?旅行的意义究竟是“身未动,而心已远”的淡然,还是“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的洒脱?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匿在陈绮贞的散文集《不在他方》的字里行间。
在诸多媒体看来,“陈绮贞”不是一个人,这三个字代表着一种现象、一个群体、一种符号——文艺青年。左手吉他,右手妙笔,有一直在路上的心和灵魂。在一众文青中,陈绮贞是格外强大和全能的,她不仅有民谣、有吉他、有轻曼的情愫,而且通过这本《不在他方》,还可见她有着对生命的执着和反照,对世界的探视和博爱……她如千手观音,既看到了虚实相间的世道,还听到了错落有致的世声。
开篇《bolero》就表现出了她的多面性,短短千字,写得画面感十足不说,还极具电影剧本的戏剧性。从童年外婆带着去吃西餐的酒店名称说起,再转场到几十年后的古巴之行,才明白“波丽露”三字的真正含义。从哈瓦那海堤大道上半夜里睡不着觉看海的人们,又转回到生命的最后日子急剧凋零的外婆,让人体会到人生的迷情和玄幻。而在《日常生活》一文里,陈绮贞又将台湾精实具体的早晨比作准备好战斗的场所,将市井生活写得铿锵有力,满是人间烟火的生活美学。陈绮贞的文字,如黑森林里的枝桠,悄然地野蛮生长,和读者建立通感,让人爱其所喜,哀其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