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胡济邦
《烽火玫瑰胡济邦——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
陈抚生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胡济邦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苏德战场唯一的中国女记者。四年的苏德战争,胡济邦至少有两年是在枪林弹雨的前线采访,发表了大量稿件和战地照片。她不仅是唯一有外交官护照、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发稿量最多的中国女记者,也是没有暴露身份的中共秘密党员。《烽火玫瑰胡济邦》作者陈抚生深入采访,广搜史料,查证探秘,为世人重现了这位战地玫瑰的辉煌人生。
从1933年1月到1949年10月,国民政府驻苏大使馆运作了十六年。胡济邦于1936年初抵达苏联,任国民政府驻苏使馆新闻秘书。1949年4月1日离开莫斯科返回祖国,在职时间达十三年之久。胡济邦是国民政府对苏外交的见证人,更是国共两党、中苏两党、国(民党)共(产党)联共(布)三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关系发展、交往的另一个层次的亲历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和她一起在苏德战争前线采访,他说:“苏德战争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斯诺把毛泽东的照片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他在美国出版的《人民在我们一边》扉页上。
当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现为伏尔加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嘹亮的乘胜追击的军号声还在战地上回荡,城下依然弥漫着余热未退的硝烟。令各国驻苏武官嫉羡不已的是,胡济邦和斯诺,以及英国记者夏庇若有幸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2月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中国的农历春节刚过,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包的饺子,乘军用飞机来到斯大林格勒。飞机在一个军用机场降落,到斯大林格勒还有三十八公里,记者们乘车前往。一路上,胡济邦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德国飞机狂轰滥炸,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一百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当出生于俄罗斯农民家庭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高材生、年轻的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将军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时,周围呈现出一片残酷的战争景象。有的地区甚至要匍匐前进才能通过。雪野上德军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和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胡济邦注意到,崔可夫将军的双手被完全包扎了起来。她以为将军受伤了。见到年轻的中国女记者疑惑的目光,崔可夫笑着解释:“比起战争和死亡,这讨厌的湿疹算不了什么!是不见天日的潮湿地下室给我的礼物。”
胡济邦来到崔可夫将军的指挥部,那是离前沿阵地只有三百米的洞穴,就挖在伏尔加河岸边。有记者问:“就这么一千米的地盘,德军为什么不能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崔可夫将军拧起浓浓的眉毛,冷着脸说:“敌人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11月19日拂晓,我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开始大规模反攻,战役的结果,各位记者先生已经看到了。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鲍卢斯,就在我的俘虏营里。我军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我军最高统帅部认为:战争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说完这些话,崔可夫将军的脸上丝毫没有胜利者的喜悦,始终是很严峻的神态。胡济邦甚至看见,将军眼里闪着晶莹的泪滴,只是这位刚强的男子汉没有让它掉下来罢了。是啊!斯大林格勒战役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而载入史册。是役,双方共有两百万人在炮火中丧生,其中五十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算。
崔可夫将军大手一挥:“斯大林格勒紧挨着宽阔的伏尔加河,我的第六十二集团军刚刚组建完成,就部署在这里,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最高统帅的命令是:‘决不后退一步!’而希特勒为了夺取斯大林格勒,动用了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城中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区被摧毁。在瓦砾和废墟中,我军顽强抵抗,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拼搏。城中的制高点马马耶夫冈,两军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残酷而激烈,我军伤亡最大时,一天之内竟然牺牲了一万名士兵。我司令部的参谋就死了六十一个!而敌人则死伤更多。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十三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由巴甫洛夫中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一座公寓楼,顽强地抵抗德军。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架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自始至终,德军未能前进一步。这座顽强的堡垒我们骄傲地称它为‘巴甫洛夫大楼’。我军的狙击手也大显神威,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二百二十四个敌人。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一百四十九人的纪录。”谈到他的士兵,崔可夫将军感到无比骄傲:“小伙子们都是好样的!”
入夜,崔可夫将军举行丰盛的晚餐,招待战地记者,胡济邦带来的中国饺子,成了最受欢迎的风味食品。崔可夫特地腾出时间,单独接受胡济邦的采访。
采访之前,先尽可能多地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资料,已经成为胡济邦的习惯。胡济邦了解到,崔可夫将军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1926年实习期间,即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先后到过中国的哈尔滨、长春、旅顺、大连、天津、北京。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在这次军事顾问的两年任职期间,崔可夫四处游历,足迹遍布整个华北、华南和四川省。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学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929年回国后,成为苏军高级将领。1939年再度重返中国,任军事顾问。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这位苏联将军从重庆直接飞来斯大林格勒指挥第六十二集团军,和德军决一死战。
得知崔可夫将军的这些经历后,胡济邦见到崔可夫,肃然起敬,格外亲切。崔可夫和她的谈话,几乎就不存在语言的障碍,也根本没有翻译的问题,两人就像老乡一样,直接用中国的普通话聊了起来。“你包的饺子很好吃。”将军说,甚至还蹦出几句四川方言来逗乐,什么“格老子,龟儿子,雄起”之类的,胡济邦听了,忍俊不禁地扑哧一笑。但此时毕竟是严峻的战争环境,将军和女记者的谈话很快就进入了主题。崔可夫将军第一句话就赞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呢。今天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特别地高兴。崔可夫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我给您拜年啦!”说着拱手作揖,行了一个中国式的礼。胡济邦为将军的幽默风趣、乐观开朗感动。胡济邦深知,将军的祝福,是献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美酒,也是敬给抗日前线的中国战友的。她的幸运,是因为她的中国国籍,她的黄皮肤黑眼睛,她是中国人。她来到斯大林格勒前线,就代表了中国人民、中国妇女、中国记者、中国战士!一想到这里,胡济邦的神情凝重了,她打了个立正,庄严地行了一个标准军礼,向将军举杯,说:“中国人民和中国妇女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这次采访中,斯诺为胡济邦拍下了那张珍贵的照片,全副“武装”的胡济邦,在零下40℃的凛冽寒风中伫立在斯大林格勒街头。
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1943年2月6日,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真实准确的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现在看来,该电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应了那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