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日本人》
[日]野岛刚著
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3月版)
章迪思
作为东亚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两个国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绵长而微妙。中国最早在汉代典籍中已提及日本,到了唐朝,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文字、制度、服装、建筑,乃至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直到今日,日本仍习惯将一部分中国的东西称为“唐物”,视作珍宝。到了近代的百余年间,政治和战争把中国和日本撕裂,在两者之间留下了很长时间难以弥合的伤痛、对立与纷争,即使到了今天,中日关系也时常游走于忽冷忽热之间。然而时代在进步,在愈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同一个观点:知日,比亲日、反日更重要。
在此背景下,日本资深媒体人野岛刚的新书 《被误解的日本人》 便显现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曾任朝日新闻中国台北特派员,朝日中文网主编等职,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地前线采访。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媒体都设有专栏。著有《两个故宫的离合》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最后的帝国军人——蒋介石和白团》。
全书并不在说理,而是用有趣的故事、真实的见闻、不曾听闻的史料,展示常识性的误读,书中既说日本人,也讲中国人。《被中国人误解的日本人》 是书中的一篇。作为难得的好文,该篇用切中要害的笔,剖析了日本人何以被中国人误解的原因。作者于此文中以恳切之心,希望误解能烟消云散。书中其它的文章,便是作者在这一愿景下,由生活、社会、文艺、媒体及政治等诸方面来谈论日本人,其中多个具体的话题,又将日本人与中国人合在一起来谈。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有趣,好读,同时不乏深刻与新颖的见解。
如果把这本书简单等同于“日本人替日本人开脱的书”,那恐怕就失之狭隘了。事实上,对于“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我们真的了解吗? 对于这一点,野岛的分析不可谓不中肯。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大凡诞生一个新王朝,统治者往往都一心扑在统治广袤疆土,或是抵御来自北方或西方的异族侵袭上,但从没想过要与远隔海外的日本结盟。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你在我的“视线之外”。所谓“一衣带水”更像是一句客气话。
中国比较像样的“日本论”出现在近代以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又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实现近代化的日本在清末民初时期,首次成为中国的学习对象。然而,彼时的“日本论”,大多是停留于实用主义的器物层面,力图借鉴日本经验实现民族复兴,企图在大清颓势前力挽狂澜。真正从文化角度的比较与省视,仍属罕见。曾留学日本并留下诸多有关日本论述的周作人先生,曾经在 《谈日本文化书》 中说道:“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与可能,但事实上却并不然,人家都轻蔑日本文化,以为古代是模仿中国,现代是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周作人先生认为,这种论断不可取,日本文化固然是取材于海外,却在“一番调剂”后成为自己的东西。他指出:“正如罗马文明之出于希腊而自成一家,所以我们尽可以说日本自有他的文明,在艺术与生活方面最为显著,虽然没有什么哲学思想。”
现在的中国,有许多人试图从各种角度写作了不少出色的“日本论”,可是就影响力而言,依旧抵不过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后的1946年出版的 《菊与刀》。但不管是该书的撰写年代,还是作者的专业背景、国族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谈到日本还是唯该书马首是瞻,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客观而言,中国人的“日本论”,远比不上日本人的“中国论”深厚,仅仅一百年的积累,还远远不够。这本《被误解的日本人》,固然不足以成为了解日本、解决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个近距离观察了解真实日本的不错角度。至少,它有助于我们减少误解,重新回到文化交流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