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先生上世纪50年代提出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此后几成定论。钟叔河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写《走向世界丛书总序》中,也称林则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不过,笔者以为,林则徐为“鸦片战争以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因为在林则徐之前的清代人中,已有人“开眼看世界”——谢清高及其著作《海录》。
谢清高是已知的鸦片战争前清代人中走得最远、最广又留下著作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康熙年间樊守义(1682-1735年)曾出游西方12年并写成《身见录》,但此书直到1937年才被人发现,对近代中国未产生影响。
谢清高走向世界,实属偶然。谢清高(1765—1821),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岁时,从商人走海南,风覆其舟,为外国商船救起,此后便随外国商船遍历海中诸国,其航海生涯大致在1782-1795年。后因双目失明,只得返澳门定居。嘉庆二十五年(1820),谢清高请嘉应举人杨炳南将自己的经历记录整理成书。
《海录》是中国第一本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的著作,全书约25000字,记述了世界上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欧美部分记载最详的是大西洋国(葡萄牙)、荷兰国和英吉利国。正如吕调阳重刻《海录》序文中所说:“中国人著书谈海事,远及大西洋外,自谢清高始。”
谢清高以其亲身经历,全面、详细地描述了英吉利:“在佛郎机(法国)西南对海……海中独峙,周围数千里”,“急功尚利,以海舶商贾为生涯”,“海中有利之区咸欲争之”,“国虽小而强兵十馀万,海外诸国多惧之”。介绍了英国的地理位置、英国的富庶与强大、善于经商和长于海外贸易、军事制度以及四处殖民扩张的侵略面目。想想鸦片战争前夕道光皇帝尚不知英国在世界哪个角落,还以为英国在新疆的西边不远,从陆上就能到达英国,便知《海录》记载极其可贵。
书中记述英国、荷兰等国在亚洲的争霸及殖民侵略活动:“明呀喇(孟加拉),英吉利所辖地,周围数千里,西南诸番一大都会也”;孟买,“为英吉利所辖地。有城郭”;“旧港国 (印尼巨港)不知尊中国,而畏荷兰、英吉利如虎。”由此可看出当时清朝的朝贡体系面临崩溃,西方殖民者正取而代之。
在介绍明呀喇时,描绘“客长”陪审审理制度,这可能是中文文献中对外国陪审制度的最早介绍;记载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谢清高由此可能成为国人中最早的北极探险者;对华人在东南亚的情况也多有记载。可贵的是,对西沙、东沙、南沙群岛多有记载,《海录》是清代最早记述南海诸岛的著作之一。
《海录》的价值在于,其对所到诸国的记载,皆缘于谢清高的亲身经历。这是那些得自传闻、不可验证、述奇志怪之作无法相比的。谢清高记述了欧洲的工业文明,包括伦敦的自来水供应系统、高大精美的建筑、富足的生活、火轮船等,还介绍了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及中国面临的深刻危机,只是他并未意识到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他看了世界,但对世界的认识尚属浮光掠影、比较肤浅。
有意思的是,在闭关锁国时代,日本也有众多平民出海时遭遇风暴袭击而漂流海外,回国后被幕府命令陈述海外见闻,写下大量的漂流记。这些漂流记让日本人眼界大开,成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危机和忧患意识,“幕府末期的漂流者们以惊讶和好奇的心情得来的情况信息,为保证近代初期日本的独立帮了忙”(鹤山和子《好奇心与日本人》,西安交大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而在中国,由于清政府严令禁止出洋贸易,漂泊异乡、逾期不能归国的漂流者命运极为悲惨,能留下著述的更属凤毛麟角。
谢清高的《海录》,对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具有深远影响。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夕,为了解外国情况,曾仔细阅读《海录》,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一份奏稿中他专门提到:“《海录》一书系嘉庆二十五年在粤刊行,所载外国事颇为精审。”在奏稿中他还引用了谢清高记述英国情况的材料(《林则徐集·奏稿》中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0页)。后徐继畲著《瀛环志略》、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也大量引用了《海录》的资料。
作者:赖某深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薛伟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