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检验进口肉类食品,对色、香、味、形、质地、口感等各项指标做出评价
【导读】一天感受“四季”,冬装夏装不停换,对张学健来说,这就是他的工作日常。作为洋山海关业务五科的一名检验检疫员,他每天穿梭于办公区、10℃的查验平台和一18℃的冷库之间,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严把入境食物进口关。
食品检验检疫与老百姓的餐桌安全息息相关,张学健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入职后,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很快熟练掌握进口肉类、水产品及肠衣的查验要点和工作技巧。
近年来,洋山口岸水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张学健结合工作实际,发挥专业特长,攻坚克难,从水产品准入资格认定到现场查验过程中对鱼种的鉴定,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补齐了水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中的短板,保障了进境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检验检疫人员承担着对入境食物严格把关的重任
从事检验检疫工作,张学健算是“专业出身”,他毕业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八年前进入洋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划入洋山海关)从事动物源性食品检验检疫工作,成为一名国门卫士。
▲为保障食品安全,动物源性食品须在低温状态下运输、存储
为保障食品安全,动物源性食品须在低温状态下运输、存储,这也就意味着检验检疫人员的查验、监管工作要在低至-18℃的环境下完成。最令人难耐的是三伏天,张学健和同事们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在“严冬”和“盛夏”之间来回穿越。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检验检疫工作的热情。
▲查验工作都是在冷链环境下开展,必须穿着厚厚的棉衣
2015年,市场上出现了“油鱼”冒充鳕鱼事件,导致不少市民误食后出现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上海口岸每年进口大量鳕鱼,而“油鱼”与鳕鱼产品在外形上确实较难分辨。面对这一难题,张学健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向国内鱼类鉴定权威专家请教,总结出“油鱼”和鳕鱼产品的快速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查验效率,成功杜绝了“李鬼”鳕鱼进入市场。
▲质检室里对进口肉类品质作进一步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016年,为解决进口商品入境查验环节繁复的难题,洋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立“查验辅助系统”开发小组,张学健作为技术主力全程参与系统研发、运行、调试、对接等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协助解决了“集装箱GPS定位显示”“查验辅助系统”和“检验检疫主干系统”数据库对接等技术问题。2017年9月,“E场站查验辅助系统”顺利上线,大大缩短了企业进口报关报检的流程和时间。
▲对同事进行业务系统培训
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张学健还积极主动传帮带,至今已完成四名新员工的带教工作。在徒弟眼中,张学健是一个随和与严谨集于一身的人,平时和大家说说笑笑很好相处,一旦进入查验环节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要求跟教人员多看多记,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如集装箱内温度情况、集装箱内货物是否摆放整齐等,都能为查验工作提供线索。严格要求的同时,他又特别重视跟教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每次进入冷链查验平台前都一再提醒大家穿好防寒服、带上防寒护膝等。因为检验检疫人员长期出入冷库,巨大的温差极易引发血管、关节等方面的慢性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防护。
▲耐心解答进口商的报检疑问
由于学习经历和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张学健对水产品可以说是到了“着迷”的地步。家里烧鱼,他是当仁不让的主厨,做出来的鱼类料理不仅味美,而且漂亮,让人感觉像艺术品一样赏心悦目。他送给妻子的结婚纪念礼物也是别出心裁,竟然是一串鱼类“耳石”。耳石相当于鱼的听力系统,石首科鱼类耳石大而且多,颜色各异,形状奇特,在张学健看来,很适合做装饰品,他对“爱”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逛菜场,对张学健而言,不仅是家务,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检验检疫查验工作,看似繁复枯燥,但张学健深感这份平凡工作中蕴含着不平凡的价值,他全身心投入,为保障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摄影、文字:赵立荣
责任编辑:王柏玲 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