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纸牌屋》主人公“木下叔”安德伍德(凯文·史派西扮演)最初担任众议院民主党“党鞭”时的所做所为令人印象深刻,也让观众初步了解了美国的政治运作。视觉中国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袁博
美国众议院共和党“党鞭”史蒂夫·斯卡利斯6月14日在弗吉尼亚州一处棒球场遭枪击,不仅引发全球关注,也使公众对美国国会中的党鞭一职产生了兴趣。几年前热播的美剧 《纸牌屋》中的主角“木下叔”安德伍德,在剧本早期也曾担任民主党党鞭。党鞭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对其他党内成员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政党纪律“大管家”确保政策执行
“党鞭”是政党名词,起源于英国,是指议会内的代表政党纪律主管,主要负责确保其所在政党的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他们是政党的“执行者”,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让党内成员按照该政党的官方政策进行投票,同时确保在有重要投票时党内代表都能参加。党鞭这个用法源于打猎时的用语,意即让猎犬们保持队形,防止个别猎犬从整个群体中“溜号”。党鞭一职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议会,19世纪末,美国国会也开始设立这一职位。
在美国参众两院中,共和、民主两党都有自己的领袖和党鞭。在党鞭的指挥下,还有若干助理党鞭,下面还有“地区”党鞭。如来自纽约州的华裔众议员孟昭文在2015年4月被众议院任命为民主党助理党鞭,协助推动众议院法案,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华裔国会议员。在众议院,多数党党鞭排在多数党党首和议长之后,位列多数党第三把交椅。而在参议院,多数党党鞭的实权实际上仅次于党首。
美国参众两院的党鞭最初是由党魁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美国参议院有100名议员,众议院则有435位议员。由于人数更多、选区利益纷杂,众议院党鞭的工作难度系数更高。党鞭的主要职责是确保本党议员都参与投票,协调本党各个选区议员的利益,确保本党议员在投票时能够精诚团结、形成政治合力。具体来说,党鞭的影响有下列几点:在国会内代表政党领袖贯彻党纲,执行党纪;依政党领袖意见,为政党决定哪些法案或政策的否决和通过方针;依政党领袖意见,裁量法案或政策的重要性,并告知同党的议员。
党鞭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对立法议程的掌控和对本党议员的约束之上。作为“大管家”,每位党鞭都有一个“算盘”———带着议员名牌的黑板。他需要掌握每一个议员的投票倾向,分析每一票的权重,通过精密的政治计算,确定一个议案有没有胜算。他会把握提出议案的时机,通过协调议员集中参与投票,确保某一议案通过或“流产”。
党鞭工作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他对立法议程的设计上。如果一党在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贸然投票,很可能导致议案被否决。因此,党鞭也都有一个“账本”———记录国会每一位议员的个人履历、选区情况、利益诉求和个人投票记录,甚至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污点”等等。他需要了解每一位议员的选区利益和政治诉求,以确保每位本党议员能服从党派利益,同时诱使对手党派议员在某些议题上给予帮助甚至“倒戈”。
总统利用其政党实际领袖的地位,使国会参众两院的同党议员来支持其政策,是美国行政与立法配合的主要途径。参议院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博士称,党鞭的重要职责是了解和争取本党议员对某项法案的支持:“因为政党领袖在安排投票的时候不希望出现意外,不希望在投票时才知道他们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所以党鞭的工作很重要,他必须事先了解议员们心里在想什么,或如何说服他们支持某个法案。”里奇透露,有时候这种幕后的工作要软硬兼施,需要施加压力也要讨价还价。
2010年通过的奥巴马医保法案就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众议院一共435位议员,其中民主党议员255位,共和党179位,议案必须获得218票以上才能获得通过。当时控制众议院的多数党民主党党鞭是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吉姆·克莱本。但是,民主党内有三四十位反堕胎的保守议员不愿意支持该法案。克莱本的工作就是一个个地去与那些议员协商,争取他们“倒戈”。最后在总统、议长和党首均出面劝说的情况下,使得医保法案在共和党全体反对、民主党也有十几人不统一的情况下,以219对212票勉强通过。
大体来说,在一些争议不大的问题上,美国议员按党意投票是相当普遍的。但在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上,就不一定了。在美国,因协调不成,行政、立法两部门对立而僵持不下的情形曾经发生过。但美国国会议员一般不敢违背本党意志,一旦违反,面临的后果是,下次竞选连任或者其他职位时,不会得到本党提名与资金支持,这等于失掉了“靠山”。
“软性约束力”的职权其实不算大
美国任命的第一位多数党党鞭是1897年代表明尼苏达州的詹姆斯·托尼。创建这个职位是为了密切关注共和党成员。没有多长时间,民主党也做出回应,创建了自己的党鞭职位。1899年,美国民主党任命奥斯卡·安德伍德(与《纸牌屋》主角同姓)为本党的第一任党鞭。而直到1913年,托马斯·贝尔才成为第一位民主党的多数党党鞭。
在美国,多数党党鞭是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最高职位之一。不过《纸牌屋》里的党鞭权力被戏剧化地夸大了,由于每一位议员的投票记录都公开可查,通过威逼利诱去说服一个议员投票的情况极为罕见。再加上两党在政治上越来越两极化,意识形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议员们不问利弊只考虑自己党派归属的情况屡见不鲜,能被争取的摇摆议员不多。
担任党鞭的人士通常比较善于耍手腕、稔熟议会程序,意识形态上并不极端,在党内也有相当威望,并有一定召集力。现实中,党鞭的必备条件主要为以下四条:一是他能够多次连任,熟悉国会的各种规则;二是他在华盛顿圈经营多年,立法成绩出众,人脉广泛,享有威信;三是他对本党议员的情况了如指掌,方便进行“威逼利诱”;四是个性强硬,可以无情而又高效地执行本党领袖的命令,不听命令的议员必然会付出政治代价。
14日遇袭的共和党党鞭斯卡利斯来自路易斯安那州,在2014年7月被任命为多数党党鞭。在竞选党鞭时,他宣传自己强硬的保守立场,称自己作为来自共和党“票仓”的南方州,将会给众议院共和党领导层带来新的声音。而其前任麦卡锡则是来自加州的共和党议员,拥有长达20年的国会工作经历。斯卡利斯和麦卡锡有颇多相似之处:共和党色彩浓厚、年富力强、性格硬朗、业绩出众、深得众议院议长信任。同样,麦卡锡的前任坎托被认为是观念温和、固守现状的共和党人,是时任众院议长博纳的铁杆盟友,颇具政治手腕。
党鞭的工作并没有影视作品中那么复杂。议员主要是对本区选民负责,如果一个议员硬是不按照本党意志去投票,他最多是得不到捐款和其他支持,政党领袖无论多么强横,也不能将他们撤职。党鞭的权力是一种软性约束,主要为贯彻党内大佬的政治意志,在议会内部发挥作用。虽然议长、党魁和党鞭组成了美国国会中的“第一权力梯队”,但在政要荟萃的华盛顿,党鞭处于政治核心圈的边缘,权势不算显赫,影响力较为有限。
美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强硬党鞭。如1995年至2003年间担任共和党党鞭的汤姆·德雷。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德雷作风强硬,治党有方。他最拿手的是在两党票数旗鼓相当时统一本党行动,并毫不忌讳以政治报复相威胁,逼迫本党成员就范,因此得到了“锤子”的绰号。德雷的战绩很辉煌,在第104届国会的两年期间,担任多数党党鞭的他用“铁锤”风格敲打党派成员,在303项议案投票中成功了300次。1998年,他还成功组织了投票,并通过了弹劾深陷“拉链门”丑闻的克林顿的决议。2003年,德雷升迁为多数党领袖。
党鞭出身的副总统也有先例,最有名的便是小布什期间被誉为“史上最有权势的美国副总统”的切尼。他曾在1988年就任国会共和党党鞭,2000年11月出任副总统。切尼是“正统的保守派”,凡事强调传统价值,讲究平和稳健的行事风格。但也有人抨击他对内喜欢玩弄权术、欺骗民众、制造丑闻和攻击政敌;对外鼓吹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新战略。因为这些强硬主张,切尼本人被看作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灵魂人物和华府保守势力的掌舵人。(本报纽约6月21日专电)
别以为“影子内阁”真的是“影子”
本报记者陆益峰
英国工党在6月大选获得意外好成绩,该党领袖杰瑞米·科尔宾重返议会,全体工党议员起立为其唱了一首“科尔宾之歌”(Oh,JeremyCorbyn)。仅仅一年前,由于在脱欧公投中表现糟糕,科尔宾遭到党内逼宫,半数以上“影子内阁”成员离职。现在科尔宾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笑到了最后。
那么,什么是影子内阁(shadowcabinet)?他们在英式的议会制政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影子内阁是指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中,一般由最大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立的预备内阁班子,通常也被称作“预备内阁”或“在野内阁”。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其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一般由贵族组成,不需要选举,不掌握实权;下议院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下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首相,由他挑选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最大的在野党成为反对党,该党党魁物色有影响力的本党议员,按照内阁形式组建影子内阁。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首先使用影子内阁这一词,后来被大多数英联邦国家所采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
虽然名为“影子内阁”,但其在国家政治运作中的作用可比“影子”要大得多。作为反对党,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实现了一对一关系,在议会辩论时将更加专业并具有针对性。
英国下议院历来被称作“凭说话来统治国家的机构”。英国政府出台任何政策前,都需要经过议会辩论;而政府出现各种问题,也都需要接受下议院的问责。在议会辩论中,各位“影子大臣”将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会专门挑内阁的毛病进行攻击,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后果。比如,在2015年的一次议会辩论中,工党“影子财政大臣”麦克唐纳读了一段“毛选”,嘲讽保守党的政府开支计划,结果引发舆论的巨大反响;在今年是否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访英的辩论中,工党资深议员、曾任职影子内阁的保罗·弗林就嘲讽特朗普“行为举止像个爱耍性子的孩子”,给他国事访问这样高的礼遇,会让人认为英国认同特朗普的言行。对此,特朗普也不甘示弱,不仅推迟了原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还透露“直到英国社会各界欢迎他”才会到访。
英国下议院的布局也很有意思。在长方形的议会大厅内,执政党与反对党面对面而坐,中间的一头坐着议长,象征着中立。在执政党一侧,前排就坐的一般称之为“前座议员”,通常由首相和内阁成员组成,都是执政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野党一侧,前排就坐的是最大在野党党魁和影子内阁成员,他们专门与内阁成员唱反调。
而在议会前座的面前,各有一条红线,无论双方辩论再激烈,都不能越过红线。据说,当初设计两条红线的距离,是刚好用剑碰不到对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英国议会斗争之激烈。当然,红线的设立,也能防止类似在其他一些国家议会中“全武行”的出现。
除进行议会辩论并监督现政府外,影子内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作为现政府的“B计划”———一旦通过选举成为多数党,在野党可以立刻组建内阁,减少对国家政权的冲击。比如,2010年卡梅伦领导保守党取代工党上台时,其内阁成员大多为影子内阁成员。另一个对比是,“政治素人”特朗普上台后,由于缺少执政班底,导致截至目前其政府中仍有许多重要职位空缺,对国家的运转造成一定的影响。
影子内阁也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英国现任首相特雷莎·梅2010年在卡梅伦政府上台时出任内政大臣,而此前,她已经在保守党的影子内阁中担任过教育大臣、运输大臣、文化大臣、就业与养老金大臣等职务,通过了完整的政治历练。而前首相卡梅伦在出任保守党党首前,也担任过影子内阁的教育大臣等职务。英国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都有影子内阁的经历,并以此为跳板一步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