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贾泽驰
“Amazing(精彩纷呈)”、“Fabulous(近乎神技)”、“Fantastic(登峰造极)”……两天来,在纽约举办的“上海印象”非遗展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各国游客的交口称赞。
作为2018年“欢乐春节·上海文化周”的一部分,“上海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与“魅力上海”图片展于1月10日、11日两天在纽约地标性建筑大中央车站的范德比尔特大厅举行。人潮涌动、川流不息的大中央车站为活动带来了不少人气,然而能让游客们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还是海派中国民间艺术特有的魅力。活动现场,海派撕纸代表性传人华兴富、易拉罐画家李雄刚、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脸谱”传人李嘉华、“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人汤健、海派龙凤字代表人物邢光海、剪纸艺术家杨先贵、编织艺术家何培华等七位非遗传人与现场观众互动,把上海民间手工艺和中国新年浓浓的年味“海淘包邮”直送纽约。
“我的侄子侄女来纽约玩,我想带他们来大中央车站参观。昨天车站的网站上就预告了这个活动,我们都很喜欢中国文化,我的侄孙女还在上海上学,所以我们就来了”,出生在波多黎各的纽约居民茱莉娅告诉记者。茱莉娅说,中国的新年填补了西方圣诞新年与复活节春假之间的“空档期”,“纽约市公立学校两年前就开始在中国新年放假一天了。我们感谢中国新年,我们爱中国新年”。谈到上海民俗艺术时,她表示,“上海的民俗艺术很有意思,除了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我还看到了一些新的、国际化的元素,比如我刚才看到的易拉罐艺术。用易拉罐做出中国传统的生肖等图案,中西合璧,我想这是不是上海文化的一种特点。”
带着朋友来参观的美籍华裔爱德华·何说,他的祖父出生在宁波,在上海长大,他是有上海渊源的四分之一个中国人,所以一听说有这个活动,就想来看看。他的两个儿子对中国文化着迷,他希望购买几件中国民间手工艺品回家,增强儿子对自己中国血统的认同感。他表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多越好,他本人非常愿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他建议说,起源于美国的快闪店属于门槛较低的商业化运作形式,非常适应美国国情和纽约地情,如果将这种形式与中国民间手工艺结合起来,对中国民间手工艺的延续、发展和推广都将有很大帮助。
在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工作的周廷华是位上海姑娘。她在活动现场对记者表示:“最美味是家常,最美梦是归乡。石库门、九曲桥、生煎小笼包,这是我们上海的味道。在‘非遗文化’展示区,我看到了传承。另一侧‘魅力上海’图片呈现着上海现代发展的城市风貌,我看到了变革与创新。‘上海文化周’系列活动不仅是上海文化在国际舞台的诠释,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民众间的文化外交”。
此次来纽约参展的七位非遗传人之一的海派撕纸传人华兴富说:“这次的非遗展办得很好,很多纽约华人知道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都赶来亲眼看一看。但是多数美国人并不知道,他们来看到我们的作品都很震惊。我们这次参展除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向美国观众宣传了我们文化保护工作的成就。”不过华兴富也承认,撕纸这种纯手工、原生态的艺术形式目前也面临传承的困境。他本人只有一位徒弟,他今年70岁了,再过几年这种技艺有失传的风险。他表示只要有徒弟愿意学,他都很乐意教,中国、美国徒弟都可以。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并获得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支持。(本报纽约1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