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地时间6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晤,这是拜登上台后举行的首场美俄峰会,备受外界关注。
峰会之后,上海学界迅速作出反应,18日,“美俄元首会晤与中俄美大国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吸引了十多位来自上海俄罗斯研究与美国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对美俄峰会的成果、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等问题进行研讨。
研讨会由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观察者网、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由同济大学教授杨烨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美俄元首峰会是两国在超低预期下各取所需的一次会晤,既没有很成功,也谈不上非常失败。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关院院长刘军认为,此次峰会的成果比不上36年前同样在日内瓦举行的美国前总统里根与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峰会,那次峰会对冷战后期的世界局势改变具有结构性的影响,而此次“普拜会”只能让已经陷入“冰点”的两国关系回到“可控对抗”的局面。
就会议本身而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隆认为,拜登的此次欧洲之行“设计感”十足,从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美欧峰会,拜登一路见完盟友,最后与普京会面,某种意义上是代表整个西方与俄罗斯博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毕洪业也认为,拜登此访由易入难,但想真正改变对俄关系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在在对俄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国会,而非拜登政府,但国会两党的“反俄”情绪不可能因为一次峰会就明显减少。
赵隆认为,俄罗斯需要“普拜会”这样一个对话平台,这体现了俄罗斯外交的灵活性:其基本的目标是降低对美敌意,保持俄美关系界乎“非敌非友”的模糊状态。总体来说,俄方对此次峰会基本满意。
▲ 俄美举行双边扩大会议现场照片。 | 资料图片
就成果而言,峰会签署了有关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声明称,美俄总统“注意到美国和俄罗斯已经表明,即使在紧张时期,也能够在我们确保战略领域的可预测性、减少武装冲突风险和核战争威胁的共同目标上取得进展”。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认为,这份声明虽然就战略稳定达成某些共识,但也从侧面说明,美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根深蒂固,双方除了核军控领域,在其他核心问题上面几乎各述立场,没有办法达成一致。
谈及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提醒未来两国斗争的调门可能会下降,双方国内的“理性派”或将发挥更大作用,在诸如“北溪-2”、北极问题等议题上具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至于美俄峰会对中俄美和俄美欧两组“三角关系”的影响,与会专家认为,美俄峰会的议题主要限于两国关系本身和涉及双方的地区和全球热点话题。在谈及峰会对中俄美三角关系影响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耀表示,新时期的中俄、中美和美俄关系不能以冷战时期双边关系的互动模式去理解,否则会陷入“刻舟求剑”的境地;至于俄美欧三边关系,张耀对未来俄欧发展不看好,认为双边关系或会更差,由于部分欧洲国家强烈的反俄情绪,欧洲可能会在未来采取更多行动对美俄峰会的成果做“对冲”。
作者: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