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忠
近年来,上海本地的膏方消费量以每年10%左右的涨幅攀升,大热的膏方甚至成为冬令进补的代名词。面对民间日趋加温的进补热,中医学界喜忧参半。“养生,不能仅理解为练练身体、吃吃补药”“利益驱动让养生经越念越歪”……在中医名家看来,人们对养生的重视前所未有,误读也随之越来越深。因此,今年冬至当天,第三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主要议题就定为“冬令养生热中的冷思考”。养生从何时起和“吃补药”划为等号?这是利益驱动,还是集体焦虑心态作祟?中医名家疾呼此乃现代“养生怪病”。
养生不等于“练练身体、吃吃补药”,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躯体上的养生,而更应重视心理上、精神上的调摄。
第一个冷思考,就从养生的基本概念说起。不少人认为养生无非是练练身体、吃吃补药。其实,养生的概念要深刻得多。
早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就说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就是说生活起居、行为举止都要有益健康,不能有害生命,这就叫养生。《吕氏春秋》用“不以害生”四个字解释养生,道出了养生的真谛。养生是一种健康理念,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年我们编写养生教材,如是解释养生: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身心护养活动,都可视为养生。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有效的养生一定要有理论指导,要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养生只能是盲目养生,而盲目的养生,有时甚至有害无益。第二点,不要一讲到养生,只想到物质上、躯体上的养生,事实上,心理上的调试,精神上的调养更为重要--也就是民间说的一句话:养生首先要养心,首先要养神。
房地产老板开膏方要求医生“至少想办法让我消费一两个平方”。膏方沦为炫富奢侈品的同时,也引发思考: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越健康?
接着这个话题,说说对养生动静形神关系的冷思考。近几十年来,我亲历了中国南方尤其是沪浙一带的冬令膏方进补热潮,其中也折射出养生领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社会“通病”。具体来说,无外乎“重动轻静、重形轻神”。
如今要讨论养生的动静关系,很难深入。一讲到动静,大家都会喊一句口号--“生命在于运动”。有多少人在高呼这句口号时想到生命更在于宁静?肢体运动是练形的,情志宁静是养神的,如果要讲动静关系,应该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如果你肢体在运动,心里也在躁动,我劝你还是不要动了!你一面打太极拳,一面想着基金、股票的涨落,想着你的职称、晋升,想着指标、业绩……形在动,神也在动,怎能对养生有好处?
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养生功法,诸如气功导引、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所有养生功法在习练时都讲究调节呼吸、排除杂念,意念守一,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入静状态,也就说,肢体固需动,心神却要静。
可惜,冬令进补期间,找医生的人都在询问滋补药物或食物,很少有人跟我们讨论如何养神。
有房地产老板开膏方时戏言:“至少想办法让我消费一两个平方。”也有老板直言“五位数以内的膏方我是绝对不吃的”。
膏方沦为炫富奢侈品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是不是只要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越健康、越长寿?回答一定是打问号的。因为你在养形的同时,还要注意调神。
魏晋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写过一篇《养生论》,举了很多例子阐明精神养生的重要性。他说有的人服用富汗的药依然出不了汗,但是一感到难为情马上就出汗了;你一顿饭不吃就感觉饥肠辘辘,但在极度悲哀时,几天不吃也没有饥饿感;平常夜晚不让你睡觉,你一定昏昏沉沉,但若心有忧愁,即便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文中甚至说到,梳理鬓发,试图让头发蓬松起来,大量喝酒,试图让面色红润起来,但其效果甚微。然而若有人一旦发怒,会立刻眼睛充血,面色通红,头发竖起,甚至把帽子冲出去,“怒发冲冠”是也。这虽有夸张成分,但可窥见精神作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精神调摄当为养生之首务。
很多人在我们面前“叹苦经”,动也动了,补也补了,但身体还是不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调神。这是我的第二个冷思考。
有些体壮如牛的人,问遍全身什么都好,但口口声声说“我虚!”这种人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冷思考绕不开膏方。膏方热了很多年,我们需要一点冷思考,否则恐要“热昏头”。
首先,膏方有所宜也有所忌。临床情况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有五类人群似乎是比较适合服用膏方。一是先天不足,禀赋亏虚。凡涉及先天禀赋、基本体质,往往都是相对稳定甚至要影响终生的。禀赋有所不足、体质有所偏颇的人,通过后天调养,或可起到补虚纠偏的作用。
二是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长期低下,久而久之营养不足,气血丧失,身体亏虚需要调补。
三是劳累太过,身心疲惫。现代人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冬令膏方的年轻化是可以解释的。
四是年迈之体,形神不支。这主要指老年人。年纪越大,生理性功能减退的现象越常见,年纪越大,老年性疾病越普遍,可适当用膏方来调补。另外,老年群体对中医药的信任是渗透到骨子里,所以老年人总是冬令膏方调补的主要人群。
五是病后体弱,正虚待复。原来这个人身体蛮好,一场大病、急病之后处于康复阶段,如果用膏方调补,显然是非常好的。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吃膏方。古文献记载:宜发散治疗的,如感染发热的人、宜攻下治疗的,如腹满便秘的人、宜通利治疗的,如湿浊内盛的人,宜涌吐治疗的,如食积痰嗽的人,均不宜服用膏方。验之于今天的临床,湿浊较重、虚不受补的人,病情波动、急剧变化的人,邪实为主、无须扶正的人,年轻体壮,不必调补的人,也都不适宜服用膏方。
膏方用到的药材价格确实高,不少老百姓感慨没想到膏方成奢侈品了。
最后说说膏方人文传承的冷思考。
有人认为,膏方是近一二十年才兴起的补养方式,也有不少人包括医务界人士忽略膏方人文传承,还有的人对膏方乱象视而不见,这让人着急。
膏方不是新创剂型,而是古今一脉相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顾名思义有52个病种,对应有52张处方,里面一半以上的处方后面都有“膏之”二字,意思就是将药物制成膏方。《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中医者视之为经典,其中记载处方仅11张,其中有两张处方是膏方,分别是豕膏和马膏。
古代的膏方命名也是极具人文色彩。比如“金水膏”,因五脏的肺归属于五行的金,五脏的肾归属于五行的水,如此便知,金水膏就是肺肾同补的膏方。还有“两仪膏”,取《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意,处方由人参、地黄组成,寓有人与天地相应之意。现在的膏方少了这些风雅,很多医生的膏方处方更是了无人文色彩。
如今的膏方门诊火热,这景象也叫人喜忧参半。在门诊我常常看到子女搀扶长辈来开膏方,老人说:“先生你开得实惠一点,开得便宜一点。”子女则跟我耳语:“只要需要,放手开。”子女敬重长辈,长辈体谅小辈,这景象非常温馨。
普通百姓服用膏方,追求实在疗效,渴望价廉物美。其中不少人常年生活节俭,然至冬季,服用膏方,似乎必不可少。近年来,中药价格日涨,膏方成本上升,对他们而言,不失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膏方热”中,医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留意细品沪上中医名家所处膏方,医文并茂,俨似作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证之虚实,法之补泻,药之动静,气之升降,均于脉案之中得以反映。与之相反,有些医生马虎了事,在事先刻印好的饮片名称上勾勾画画,须臾之间,膏方草就,不仅了无膏方人文气息,就连基本的辨证、辨体调补也未必能做到,病人对此多有讥议。
最后,这些年膏方细料价格暴涨,民众望而生畏,医生也是难以落笔。近日,我上电视台做了一回节目,那次的栏目主题叫“好膏还需名医开”,我充当了一次嘉宾。节目里,我就向有志开膏方的中医呼吁,大家要手下留情,因为现在膏方用到的药材价格确实高,不少老百姓跟我说,没想到膏方快成奢侈品了。
【问答李其忠、杨金坤】
问:市场上阿胶品种很多,鱼龙混杂,有什么辨别阿胶真伪的简单方法?
李其忠:我对阿胶真假的鉴别并不内行。说两点,供参考。第一,一定要认定正规商店和正规品牌,这是购置包括阿胶在内的名贵药材防劣防伪的第一道防线。第二,质量好的阿胶外观平滑,有光泽,碎片对光照时呈半透明,闻之感觉清香微甜。反之,外形不光滑,不平整,色暗无光,味臭难闻,多为劣质阿胶或伪品。阿胶按规定也有一定保质期,但事实上好的阿胶存放多年也不会变质,且能去燥存性,所以处方时不少医生习惯写“陈阿胶”。
问:十全大补膏是不是人人能吃?
李其忠:十全大补膏是俗称的“千人方”之一,它不同于一人一方、度身订做的膏方。十全大补膏由补气的四君子汤和养血的四物汤,再加黄芪、肉桂组成,可见其适合于面色不华,容易疲劳,头晕目眩等气血偏虚的人群。若气血充盈,身体强壮之人、则没必要服用。若气血虽有虚损,但眼下舌苔粘腻,胃口不佳,属中医所说的湿浊内盛之人,当然不宜服用。可见,十全大补膏并非人人适用。
问:听说杨教授从不开膏方,出于何种考虑?
杨金坤:可能与我从事的肿瘤专业有关,工作忙碌让我没时间从事养生方面的门诊。其次,有些人确实不适宜开膏方,比如,有疾病的状态就不适宜吃膏方。我从事的是消化道肿瘤,这类病人消化状态都不太好,也不适宜吃膏方。
当然,不是说不可以补。有些病人不适宜膏制,却可以补汤剂。要知道,调补不单单是膏制状态。我们中医补的话,最好的是补气,那就说到了人参。我们有好多老先生年纪很大,看门诊时精神却非常好,我打听下来他们以吃人参为主,但是得根据体质情况,用不同的人参。人参分红参、西洋参,还有高丽参等,韩国人现在把高丽参的市场做得很大,它是不错的滋补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中国做红参的很少了,这个市场主要被国外占领,红参也是一味很重要的补药,质量也比较容易控制。
另外,药酒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我岁数上去以后,根据我的体质情况,冬天时泡药酒。
李其忠:调补方式主要有六种。第一种就是单味药调补,如人参、虫草、鹿茸、黄芪等。人参里又分很多,红参温补,西洋参凉补,野山参大补。第二种是中成药调补。肝肾两亏适合六味地黄丸,脾胃虚弱适合人参健脾丸等。第三是汤药调补,中医师开汤药,这是最正宗的调补方式,近年来,医院均有代煎代送服务,真空包装,便于存放和服用。第四种就是膏方,讲得比较多了。第五种是药酒。这也传统的调补方法,在民间十分盛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第六种是食疗调补。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安身之本,比资于食”“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谓是养生保健的千金要言。
问:有什么食疗建议给日益庞大的亚健康人群?
李其忠:亚健康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大人群的概念。同样是亚健康,在中医看来还有不同体质可辨,甚至还有不同的证型可辨,如有的属于肝气郁结,有的属于心脾两虚,有的属于肾精不足,即便食疗食养,也要讲究辨体辨证。
简单说,有调补作用的食物分六类。一是补气温阳类,如韭菜、辣椒、大蒜、羊肉、鹿肉、海虾。二是滋阴降火类,大部分蔬果都是此类,比如菊花、苦瓜、菠菜、白萝卜、黄瓜、银耳、梨、西瓜等。三是健脾开胃类,如山药、薏米、大麦、山楂、扁豆、橘皮、鸡胗等,其中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四是润肠通便类,如蜂蜜、核桃仁、香蕉、苹果、麻油、杏子以及富含粗纤维的蔬菜等。五是润肤养颜类,比如牛奶、蜂蜜、樱桃、荔枝、猕猴桃、黑芝麻、鸡蛋、燕窝等。最后一类是理气解郁类,比如柑橘、玫瑰花、茉莉花、荞麦、茴香菜、刀豆等。我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里介绍过一个茶方,名为“三花解郁茶”,就是将茉莉花、玫瑰花、萼梅花泡茶代饮。该茶方尤适用情志抑郁、月经不调等的女性。
问:刚才说亚健康的人怎么调补,把这个补字改成养是否更合适?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吃补药,而是要讲究调养,养生热下的“冷思考”就是把虚和实、补和泻、通和补搞清楚。
李其忠:没错,从养生保健角度看,说调养比调补更恰当。目标应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以平为期”,要让自己的身体阴阳平和,寒热平和,升降平和,出入平和,气血平和,也就是《黄帝内经》讲的“平人”,“平人”意思就是健康人。
杨金坤:我的建议是三四十岁的人最好不要吃补药。从中医角度看,达到心态平和、适当运动,对亚健康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好,不要希冀寻找一种药物来解决问题。
问:我就是没时间运动,就是整天忙忙碌碌,能否求医生给我吃点好药?
杨金坤:我认为还是要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认为这就是非常好的养生建议。我们从事的是有关生命的事业,真不能在利益驱动下从事健康行业。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自我调养,要告诉大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李其忠:我们谈中医热的冷思考,但如今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将形形色色的所谓养生方法都称是中医说的。我仔细看看,大多是随意杜撰的,或肆意夸大,甚至有不良商家借此推销谋利,还请广大民众对此也要有一个“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