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 昨天发布的2016年上海公共精神卫生知晓度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在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疾病识别上,总体有一定提升;但对于疾病的误解,以及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这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本市第三次在所有区监测点开展的专题调查,共1900人直接接受了相关调查。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何燕玲介绍说,本次调查结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知晓率稳中有升,二是对病因仍存误解,三是歧视偏见依然严重。
在基本精神卫生知识的层面,总体的正确作答率为75.7%,相比于2011年的71.9%、2013年的75.0%,保持在良好水平。在实际案例中,更多的受访者能识别出所描述的精神疾病患者所患是心理问题,这一比例达到了81.8%,而在2011年时,这一比例仅为72.6%。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案例,62.4%的受访者主要归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认为是患者“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对抑郁症和焦虑症,能够意识到这两类疾病也需要精神科帮助的人数比例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约42%的受访者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