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的“定心丸”
“近20年来,我们没有发生过一起潜水事故。”郭杰说,“局里对安全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不仅买最好的设备,而且工作人员操作严谨、管理规范,将风险控制在最小。”
1月12日,是胡建们向深海发起挑战的日子。零点,从胡建、管猛、董猛作为第一批探摸队员从生活舱迈入潜水钟的那一刻起,到临近中午第二批作业队员谭 辉、罗小明、李洪健从潜水钟回到生活舱,“深潜号”上几乎所有穿着橙色工作服的上海打捞局员工都彻夜未眠。在这个连舱内潜水员上厕所排污都需要指令的任务 完成前,没有人敢有一丝松懈。
“要是身体不舒服,你们一定要说出来。”这句话成了监控屏幕前金锋的口头禅。他知道按照潜水员的性格特点,不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没有人会选择放弃,更何况这是一次如此有意义的特别行动。“所以我们每分每秒都得看着,出现任何异常就启动应急预案。”
尽管对于精挑细选的6名队员,上海打捞局上上下下都很有信心,但他们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感觉身体不行,可以单独提前结束任务,而且还有4名后备队员做替补,不影响作业。”金锋说,这无异于给了这些年轻队员一颗“定心丸”。
由于此次完成加压的生活舱和潜水钟内的压强比舱外常压要高30倍,潜水员在没有减压的情况下出舱必然会危及生命。这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配备了备用 舱、逃生舱、生命保障系统等,舱与舱之间由一段长约0.5米、直径约1米的管道连接。金锋说,一旦某个潜水员出现突发状况,报备到控制室的生命支持后,备 用舱将立即开启加压,几分钟内就能达到与生活舱同样的压强,潜水员只要从生活舱穿过管道进入备用舱,就能提前减压。若遇到母船出现需要所有人员弃船求生的 状况,生命支持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将逃生舱压强加到与生活舱的一样,待所有饱和潜水员进入逃生舱后,将逃生舱抛入海里等待救援即可。
“近20年来,我们没有发生过一起潜水事故。”郭杰说,“局里对安全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不仅买最好的设备,而且工作人员操作严谨、管理规范,将风险控制在最小。”
35岁的李洪健是6人中年龄最长,也是最早和海打交道的。1996年高中毕业后,他去青岛海军北海舰队当了防救船潜水兵,2001年退伍后一直从事商业 打捞。2007年,他进入上海打捞局,刚刚接触饱和潜水时,这位与潜水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资格”坦言,“忽然感觉挑战很大”。
“饱和潜水就是个需要不停学习的职业。”技术在不断革新,钟里随时可能添置新设备,而且作业时舱里或钟里出现任何设备上的突发情况,潜水员必须有能力解决。为此,局里隔三差五给他们做培训,教他们如何电焊、检测等等。
“局里已经定下了目标,要分步推进500米饱和潜水计划,将来咱们再搞个世界第一更牛气!”李洪健说。
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