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会:从100米到3米
在那个年代,每逢严冬大雪封山,黑颈鹤觅食困难,老两口都不顾自己温饱,用玉米、荞麦、土豆喂养它们。
这些天,陈光会忙坏了。
29岁的她,是大山包大海子村村民。大海子是大山包地区黑颈鹤聚集最多的海子,是游人上山观鹤最佳的观测点。
陈光会也是黑颈鹤保护区聘任的护鹤员。这几天,忙着家里开办的农家乐餐饮生意,本该她在景区维持秩序、观鸟的工作,就由做赤脚医生的丈夫代替了。
其实,陈光会的家是护鹤员之家。丈夫平时心疼妻子每天起早观测,常常帮着分担。公婆更是从1980年代起就爱鹤、护鹤,是大山包地区最早向黑颈鹤投放食物的家庭。在那个年代,每逢严冬大雪封山,黑颈鹤觅食困难,老两口都不顾自己温饱,用玉米、荞麦、土豆喂养它们。在他们的爱心带动下,山民主动在地里留些庄稼给鹤群,已成了当地的乡间民风。
在所有的护鹤工作中,唯有一件事谁都替不了陈光会——每天下午1点,给黑颈鹤喂食。这不仅是她与黑颈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约定,也是受游人欢迎的一道景观。
中午12点一过,清晨飞出去觅食的黑颈鹤陆续返回。下午1点不到,观测点里已经聚集了50多只黑颈鹤。
“嘀——嘀——”伴着一声声口哨,陈光会挎着背篼来了,鹤群向她聚拢过来。只见她将一把把玉米撒向鹤群,黑颈鹤在她身边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像极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油画。
游人太多,讲话声和从观景地道窗口中露出的镜头,引起了黑颈鹤的警觉。她不时提醒游人离得远一些。
这天,鹤群与她的距离约七八米。平时,两者最近的距离是3米。而十年前,她与鹤群“第一次亲密接触”时,距离却是100米。
2003年,她嫁来这里,天天看婆婆董应兰投食。2004年的一天,婆婆把她带进鹤群一起喂食。婆婆在前,她在后,鹤群却不认可她,和她隔着百米远。2005年起,单独喂食的她试着吹口哨接近鹤群。渐渐的,鹤群与她相识了,越走越近。
每年开春后,鹤群飞走,到了冬季,鹤群又归来。相识的黑颈鹤带来许多小鹤,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循环往复,延续了大山包的美丽,延续了她和鹤群的童话。
赵国斌、张开洪:从打“燕鹅”到护鹤
在“以粮为纲”的时代,由于黑颈鹤吃了地里的洋芋种子,派出所为了保住收成,组织苗寨人开枪打鹤。
“燕鹅飞起脚杆长,不歇高山歇平阳,燕鹅爱的平阳地,小妹爱的有心郎。”
这是大山包村民的山歌,“燕鹅”就是黑颈鹤,总是与爱情、幸福等最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刘朝海,曾救起过一只翅膀受伤的雌性黑颈鹤,带回家中喂养、治伤。此后,一只雄鹤每天都飞到他家上空盘旋、哀鸣,伤鹤也与它对鸣。不久,开春后的回迁时日迫近,伤鹤却未及痊愈无法飞翔。一天,乘着老刘家人不注意,两只黑颈鹤竟交缠长长的黑颈,双双自尽!黑颈鹤坚贞的爱情,不弃相守的承诺撼天动地。从此,老刘家人和村民更加珍爱黑颈鹤。
实际上,大山包村民有着长期与黑颈鹤共享生态的文明时光。大海子村53岁的村民赵国斌回忆,1960年代和父亲一起在草地里见过黑颈鹤产的蛋,比家鹅蛋大些,父亲不让他捡,更不许他碰。因为祖上早有规定,谁都不许伤害燕鹅,否则必将宰杀他家牛羊,到海子边烧香祭奠,祈祷消灾。
但在1976年,赵国斌曾违背过祖训。在“以粮为纲”的时代,由于黑颈鹤吃了地里的洋芋种子,派出所为了保住收成,组织苗寨人开枪打鹤,给村民们红烧吃了。他记得肉很粗,有草味儿,不香。这辈子,他就吃了这一回,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悔。40岁的小海坝村护鹤员张开洪说,1980年代初天灾时,也是因为刨了地里的种子,公社立马组织村民打鹤,吓得黑颈鹤再也不敢来了。
到1980年代后期,云南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专家,到大山包进行专项考察,确认每年飞到大山包越冬的大型候鸟“燕鹅”,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全世界仅存上千只。当地人从此知道,燕鹅和熊猫一样珍贵。之后,国内外摄影家、环保组织、野保组织和专家纷至沓来,对村民展开宣传、培训。从那时起,刘朝海、赵国斌、陈光会的公婆、邵发荣等村民相继受聘,替摄影家当向导,为专家做助手,协助观测黑颈鹤的生活行为习惯。刘朝海曾带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云南摄影家奚志农去雪地潜伏拍摄,公益组织“绿色江河”的杨欣那会儿常住在他家。
他们,是护鹤队伍中第一批当地人。
1995年前,护鹤一分钱没有,下大雪鹤没吃的,还得用自家苞谷、荞麦去喂。2002年,昭通市成立了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保护协会,刘朝海等被吸收为首批会员,担负起每天观察记录的职责,每月能领到协会给予的50元补助。2003年,大山包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被聘为正式护鹤员,每月可领到500元左右的工资。
但护鹤与钱无关,刘朝海说,他们爱护的是家乡的神鸟。这些年,他的望远镜用坏了两个。年纪大了常流眼泪、腿脚不便,他仍长期在寒冷风雪中观测。有一年,为了把马赶出核心区,他摔得肋骨断了3根,直到现在旧伤还不时隐隐作痛。他的老伴儿也是第一批护鹤会员,13年前生病走了。临走前,她嘱咐一定要埋在高坡上,可以看到那些鹤,看到老刘护鹤。如今,老刘出门护鹤都要经过老伴儿的坟头。老刘的一个儿子也成了护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