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开放至今已有近一年,但是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仍然有很多负面评价。有些看法认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阴谋,而且给企业的发展增加负担,也有人认为碳交易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事实上,现在加入碳交易的机构并不多,尤其是金融机构,并不那么热衷。其实要建设起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必须有很多的妥协。虽然碳交易的目标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升效率,但是企业加入碳交易市场的动力,则更多是收益效应。
即便是碳交易,也必须是有回报的投资
但凡是投资,则一定要有回报,碳交易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也是如此。但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来说,经济回报在哪里?
在过去的一年中,碳交易并不活跃,只有最新启动的湖北碳市场买卖很热闹,因为湖北预留了200万吨碳排放额度给投资机构买。而且首次出现了市场价格。湖北的碳排放市场定价为每吨20元人民币,这进行过精心的市场核算。但因为碳交易的价格不像股票那样,在IPO之前可以咨询大的参与方。所以在过去的市场上,碳交易可说是并没有一个市场价格。
现在的碳交易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缺了才会去买,但多了却不一定卖。我们调研了多家企业发现,碳排放额度对于企业来说,就像耗材,但是也算是企业的一种资产,一般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把“资产”卖出。事实也是如此,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很多控排企业都不愿意卖额度。
金融机构加入碳交易市场也有前提条件
对金融机构来讲,参与碳交易的时候也有相应的要求。
第一是流动性——就目前碳市场上排放额度的流动性来说,金融企业的兴趣并不大。因为目前的流动性比较低,对金融企业来说买了意义不大。比如国内最活跃的湖北市场,看了数据可以发现,一次性买一个单量超过10万到20万吨的可能很少,因为大家都囤在手上卖不出去。市场流动性会限制市场的发展。
第二是碳交易市场的产品目前很单一,只有现货市场。2011年全球的碳市场规模大约是650亿美元,现货比例是2%,期权是10%,期货是88%,而我们现在的市场全是现货市场。产品缺失和流动性缺失导致现在的市场很难健康发展。
第三是交易的动力。从发改委、国家来看,碳交易只是工具,碳市场也是一个手段,它其实是要促进企业的减排,而不是为了交易去交易。市场最大的好处在于——原有的关于促进节能减排、环保的措施会有一系列问题,因为不透明,所以很容易骗领导、骗专家。但是碳排放进入市场交易后,骗同行非常难,以后再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假是很难的了。
比如深圳的碳市场上很多手机厂,大家生产的产品排放究竟是多少,同行是最清楚的,一旦超过了预期值肯定有问题。通过交易手段形成了一个互相监督的环境。
我们曾经与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交流,发现过去很多人都没有环境成本的概念。因为环境成本是公共产品,没有企业会去关注。比如唐山的钢铁公司,过去如果因为排放问题让他停产10天,企业肯定宁愿交罚款也不停产,但是现在变成碳交易额度了,企业如果不遵约,从银行都贷不到款。但同时,给企业配额后,又可以让企业通过配额对自己的生产有一个长期安排,企业可以在生产过剩的时候储备配额或者把节能环保的钱储备起来,通过市场方式更好地平抑波峰波谷,匹配自己的发展。
文/唐人虎
(作者为中创碳投负责人,在上海论坛政策沙龙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