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封面 (资料图片)
有专家认为,作家与评论家一团和气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危机。对一年出产4000多部长篇小说的文学界来说,只有一部小说拿奖拿到手软,实在值得深思。
如果要问近几年来,哪一部上海小说拿奖最多,金宇澄的长篇力作《繁花》无疑拔得头筹。日前,《繁花》再次攀上首届中国好书榜小说类榜首。“拿奖专业户”老金已记不清这是他的小说处女作第几次获奖了。
“老金拿奖拿到手软!”巨鹿路上海作协小院的同事们喜欢这么和金宇澄开玩笑。《繁花》出版后所向披靡,几乎囊括国内小说大大小小各类重要奖项,掰掰手指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奖落到它头上。已经有圈内人士预测,《繁花》将是下届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文学评论视线是否过于狭窄
“从天南到地北,这部小说被评论界屡屡提及并受到一致称赞,这令我多少有了一些困扰。”沪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繁花》变成‘烦花’了。”
毛时安承认,他自己先后多次为这部小说“打工”:一次受电视台“读书有道”栏目邀请与作者对谈;一次是受邀做一档电台的读书节目,谈的还是《繁花》;还有一次则是出席《繁花》的研讨会……
“如今,再回过头来看,《繁花》突然成为文坛最大的黑马,是不是从另一角度也意味着我们文学评论视线的狭窄?”毛时安说。他提到评论家白烨去年曾在某小说颁奖现场透露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2013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数量又创新高,达到了惊人的4798部。但是,在这出产了4000多部长篇小说的文学界,我们为何只见《繁花》不见其他,已成为很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没有争议意味着潜藏危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家指出,一部小说横扫所有奖项本身并不合理。对一部小说的评价,即便是普通人也会存在差异,更不要说是文学评论方面的专家。审美和情趣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历史上再好的作品不也存在着争议?
在毛时安看来,造成审美单一化的原因,实际上是文学评奖被有限的“小圈子”垄断了。“小圈子”能玩到什么程度?看看每次参与评奖的是不是总是这几张熟悉的面孔便能略知一二,评奖本身的价值和评委的独立性更是要打上问号。
一位多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人士说,就这么几个人掌握着整个文学评论的话语权,已是圈内公认的秘密。因为缺乏有效的拔优机制,优秀的作品只要未能进入少数几个评论家的视野,完全有可能就此沉了底。这种现象对发现新的写作者非常不利。“作家和评论家本就不该认识。我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深切地怀念过彼此相互‘攻击’的时代,大家就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才是真正地爱文学。而商业化改变了文学的味道,一团和气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危机。”
拿奖拿到手软值得深思
“奖都给了我,别人怎么办?”被不断致敬的金宇澄也心有忐忑。据了解,作家本人最初并没打算把《繁花》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出于对近半个世纪上海的生活地图和人情世故的熟稔和感情,他断续在网上将一些取材于市民生活的边角料及这些不曾被提到台面上的生活庸常、饮食男女记录下来。经《收获》编辑部的提议和修改意见,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才开始逐渐显露出长篇小说的架构与面貌。
“除却《繁花》本身确实是部不错的作品,《繁花》屡获大奖与金宇澄的创作方式有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毛时安认为,一开始并没有按照长篇小说的模式来写,使《繁花》具备了一般长篇小说难得一见的面貌——它显得自由,不受长篇结构方式的束缚,甚至看起来不那么像一部长篇。所以当它出现在文坛,便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但无论如何,对一年出产4000多部长篇小说的国度来说,只有《繁花》拿奖拿到手软,实在值得深思。
文汇报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