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中国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天一院士嗓音铿锵,透着高原人特有的敞亮。“我这身板,是半个世纪在马背上练出来的。”吴天一说。
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将全线通车。望着曲曲弯弯攀山越岭的“天路”,吴天一笑了。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条件最艰巨的铁路项目。
“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知道,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天一说。随后,他担任了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吴天一将自己数十年高原医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救治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高原疾病上。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他创新性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起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
5年间,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14处骨折,镌刻赤子忠诚
50多年的高原科研工作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在高山、冰川、草地间的调研、义诊中度过的。很多时候,吴天一和队员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三江源头,蜷缩在单薄的帐房里,饿了就割下冻成冰坨子的羊肉直接吞食,渴了向牧民要点茶喝。
尽管马术精湛,但道路崎岖,险象环生。多次车祸,造成吴天一肩胛骨、髌骨、肋骨等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左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肋骨差一点戳入心脏。
“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半个世纪以来,吴天一扎根高原,没有离开。他说,青藏高原太浩瀚,自己太渺小。“好像是我为青藏高原奉献了一辈子,其实是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1935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两件事,注定吴天一守望高原一辈子。
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当时,不少知识青年来到青南地区开垦。由于缺乏高原病防治措施,他们有的倒下并长眠在高原,有的无奈返乡。另一件是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部队发生了大量急性高山病,不少人沿途倒毙。
当时的情景深深震撼了吴天一。他意识到:防治高原性疾病将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吴天一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原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他在我国第一个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率先报道了“成人高原性心脏病”并提出低氧性肺高压的观点……
穿上白大褂,背起医药箱,走进牧民帐篷,79岁的吴天一,依旧在雪域高原延伸着他义诊的脚印。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