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傅东育在西藏拍摄电影时的工作照。 (资料图片)
仿佛一夜之间,46岁的傅东育尝到了“红”的滋味。由他执导的《西藏天空》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国新片单元传媒大奖上独中六元,其中包括一尊最佳导演奖;由他执导的电视剧《金牌律师》6月27日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档,获得业内外好评,将于今天结束首轮播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上影集团的在编导演说,他正在构思下一步作品,同时正在计划回到户籍所在地上海。
两年剪接,学会讲故事的节奏感
1990年,上戏毕业的傅东育进入当时的上影厂。一年实习期结束后,其他同学都去了导演组,他却被分配到剪接室。“我不甘心啊!剪接离导演岗位太远了!哪怕在场记和副导演的岗位上比别人做更长时间我也愿意。我想当导演。”当他发现没有商量余地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去剪接室报到前做一次场记。那部影片拍摄结束后,他细心保留了场记单,“感觉像一种告别,眼看着自己离导演越来越远。”
几年之后,他的处女作《身不由己》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处女作提名,他意识到两年的剪接经历对自己的导演生涯是多么重要。“我跟了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在剪接室,我学会了讲故事的节奏感。”
阿来教我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事物
如果看傅东育的眼睛,会觉得他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他的眼珠很黑,眼神里浸满孩子般的简单和热忱。这也许正缘于他对导演这一行心无旁骛的爱。“除了这行我也不会做别的什么。如果导演实在没得做,写剧本大概还行。”
除了执着之外,他对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吧,可能是我比别人更较劲一点,认定的事情不愿意放弃,对每个作品不遗余力。我的态度是极其认真和诚恳的。”就像硬币都有两面,对作品不遗余力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显得粗糙。有一个迅速流传开来的段子,说的是《西藏天空》拍摄期间,正逢他的女儿过周岁生日。为了不影响拍摄,他让妻子抱着女儿上高原。因为担心女儿太小,有高原反应也不会表达,他事先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婴儿可能出现的种种高原反应表现,没想到最后百密一疏——女儿没事,妻子病倒了。
他更不回避自己的缺点:“我的艺术观念还没有那么高级。”正因如此,他格外珍惜在拍摄《西藏天空》时和著名作家阿来的合作:“他教我怎么样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事物的发展。”
深刻感受上海电影的追求和胆略
出生在北京的傅东育,把上海称作自己的根。这不仅因为他从读大学开始在上海呆了16年,户籍和工作单位都在上海,更因为对于这座城市,他越来越有一种打心眼里生发出来的认同和喜欢。
他在很多场合表达对于能够拍摄《西藏天空》的感激,把这视作自己的运气:“如果当时没有上影愿意花5年时间打磨,投入这么大的成本,还答应我提出的不用明星不用大牌的要求,给我创作上的自由,以完成一个比较正常的电影形态,也很难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回北京多年之后和“老东家”的再次合作,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上海电影积淀下来的人文追求和胆略,见识到了上海电影人的担当和责任,也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把家搬到上海来。把老婆孩子都接回来。我希望能把自己沉下来,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创作。”
文汇报记者 邵岭